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废物处理   3篇
综合类   52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一次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Cr(Ⅵ)污染物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Cr(Ⅵ)对8种浮游植物的生长普遍有抑制作用,而较低浓度Cr(Ⅵ)则易促进旋链角毛藻、青岛大扁藻及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并且在Logistic生长模型的基础上结合Lorentz方程和GaussAmp方程,引入Cr(Ⅵ)污染物浓度项,建立Cr(Ⅵ)污染物条件下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动力学模型,来描述Cr(Ⅵ)存在条件下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过程,其中Lorentz方程可描述Cr(Ⅵ)浓度的变化对浮游植物生长速率参数的影响,而GaussAm  相似文献   
2.
Cu、Pb、Zn 和Cd 对东海原甲藻的生态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现场调查、现场培养实验和模型分析的方法,研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重金属Cu、Pb、Zn、Cd 对东海原甲藻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在重金属浓度较低时处于非检测毒性生长状态,在重金属浓度较高时处于毒性生长状态,毒性效应随重金属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重金属离子与生物活性离子的竞争吸附是造成2 种不同生长状态的原因.建立非检测毒性效应模型,获得Cu、Pb、Zn、Cd 对东海原甲藻的非检测毒性浓度(NDEC)分别为4.1,45.2,131.7,138.9µg/L.2003 年5 月调查海区溶解态Cu、Pb、Zn、Cd 浓度范围分别为1.0~5.8,0.10~0.57,3.8~7.5,0.01~0.05µg/L,Cu 浓度超过其NDEC 的面积达49%,估计造成东海原甲藻生物量降低5%,浓度最高的海区降低24%,Pb、Zn、Cd 等对东海原甲藻的NDEC 高于调查海区的浓度,不会对其生长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域夏季石油烃污染状况及其环境容量估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调查分析了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状况,建立了渤海石油烃多介质动力学模型,估算了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和剩余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石油烃平均浓度为(25.7±13.6)mg/rn3,变化范围为4.4~64.8 mg,/m3,其中,莱州湾,渤海湾等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在一、二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ECo)为29 169 t/a,在三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ECo为177 306 t/a,在四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ECo为298 446 t/a,各海域在一、二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分别为,渤海湾5 255 t/a,辽东湾8 869 t/a,莱州湾4 889 t/a,渤海中部10 156 t/a。  相似文献   
4.
 以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PS0201-01)]、双突角毛藻(ChaetocerosDidymus)、柔弱角毛藻(Chaertocerosdebili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curvisetus)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5种硅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铜绿假单胞菌产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海洋硅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鼠李糖脂的浓度从0.5mg/L至10.0mg/L逐渐递增时,对5种硅藻的生长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通过各海洋硅藻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分析了鼠李糖脂对不同硅藻生长抑制作用具有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这种差异性与各海洋硅藻生物膜的脂肪酸组成不同相关,海洋硅藻的各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低,相对应的96h-EC50值越低,鼠李糖脂对其生长抑制作用越强,反之亦然.进一步探讨了鼠李糖脂抑藻效果与分属不同门类的多种海洋微藻的脂肪酸组成的关系,确证了鼠李糖脂的选择性抑藻作用与不同海洋微藻生物膜的脂肪酸组成不同相关.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2年4月~2003年3月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海水中石油烃污染状况进行的四季现场调查,探讨了该海区石油烃的季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受到了石油烃的轻度污染,表层海水中石油烃的含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石油烃的平均浓度夏季最高(0.124 mg/L),春、秋季居中(约0.08 mg/L),冬季最低(0.032 mg/L).并根据调查区域油类污染物排海量及水文情况,对各季节石油烃的水平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北部海域沉积物酸可挥发性硫(AVS)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测定了渤海湾北部海域1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酸可挥发性硫(AVS)和同步浸提重金属(SEM)含量,对AVS、SEM和SEM-AVS的平面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AVS含量范围为1.02~13.68μmol/g,平均值为3.43μmol/g;SEM含量范围为1.92~2.96μmol/g,平均值为2.22μmol/g。调查海域沉积物的SEM-AVS与AVS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SEM-AVS〈0的区域位于调查海域的东北部的养殖区,养殖区沉积物重金属是安全的。0〈SEM-AVS〈5的区域分布于调查海域的西北-东南方向海域,该方向海域沉积物可能存在重金属的中等毒性。  相似文献   
7.
赤潮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分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简要介绍了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分析的8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基于浮游植物的外观形态特征而进行分析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显微镜方法外,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图像法使分析速度得以提高。基于浮游植物的色素组成而进行分析的有吸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高压液相色谱法,可分至门类,同时定量,其中光度法可以直接测量海水,高压液相色谱法需萃取色素。流式细胞仪法的特点是可同时测量每个细胞的多个参数,运用神经网络分析可鉴别种类,应用时主要受限于仪器的操作和价格;化学发光流动注射法目前仅限于特定赤潮浮游植物的检测;分子探针法基于浮游植物的DNA特征,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海洋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为考察重金属对海洋藻类的生物毒性效应,进而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一次性培养的实验方法,测定了2种重金属Hg(Ⅱ)和Pb(Ⅱ)对8种海洋单细胞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包括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 Had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  相似文献   
9.
渤海是我国唯一半封闭型内海,是我国近岸海域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海区之一。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渤海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不断重视,其水质恶化势头得到遏制,但由于缺乏陆海统筹、部门区域联动的控制机制,制约了减排措施的有效实施。而构建支撑陆海协同监控和评价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措施。本文以莱州湾为典型应用场景,通过构建陆海污染源多级监测和评价分析系统,实现高精度多级陆海联动的入海通量监测评估、污染源解析、海域水质变化和入海排污响应分析等主要功能,进而为阐明渤海水质变化和陆源排污关系,建立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技术体系和高效精准的减排方案提供参考决策平台。  相似文献   
10.
渤海COD入海通量估算及其分配容量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系统分析环渤海地区各种污染源的基础上,估算了1979~2005年渤海COD的入海通量,并基于宏观环境-经济分配容量模型,对渤海COD的环境容量进行了优化分配.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渤海COD入海通量总体上"M"形变化趋势,年均入海通量180.4万t/a.渤海COD排海总量主要来源于以入海河流为主的陆源排放,高达72.3%;环渤海13个城市中,营口排放所占比例最大高达13.6%,沧州仅为2.5%.在一类水质标准条件下,2005、2010年13城市COD排放均需不同程度的削减,平均削减15.7%和38.3%;在二类水质标准条件下,除2010年潍坊和滨州2市需削减外,其他城市COD排放均满足海洋环境容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