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2篇
综合类   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满足目前公共场所安全容量定额管理需求,提出了基于风险分析的公共场所人员安全容量确定方法,具体分析了该方法的实现流程。首先从影响公共场所人员容量的风险源出发,分析活动类型、场所类型、参加人员和灾害事故这4个方面的人群风险源影响,而后从运动阈值、心理阈值、心理阈值和服务资源阈值4个承受力角度重点阐述了运动安全容量、生理安全容量、生理安全容量和服务安全容量。通过风险分析方法得到的安全容量,考虑了公共场所的风险特点,并且这个安全容量将随着风险因素的变化而不同。这个方法可用于指导公共场所人员安全容量定额管理。  相似文献   
2.
大型公共场所动态引导人移动路径设计方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方向式动态引导在大型公共场所安全疏散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动态引导人移动路径研究不足的现状,提出利用比值函数设计动态引导人移动路径的方法。并借鉴TSP(旅行商问题)方法的求解思路,提出可用于动态引导人移动路径优化的禁忌搜索算法。以一个内部布局较为复杂的大型公共场所模拟场景为例,利用MA-ESM疏散模型,分别模拟了引导人最优移动路径、最短移动路径和影响面积最大路径3种不同情景下疏散效果。结果表明,利用影响面积和路径长度比值最大的优化算法计算得出的引导人移动路径,既可满足在相同时间内引导更多的人员进行疏散,又可节省总体的疏散时间,充分保证疏散效果,验证了笔者所提出的动态引导人移动路径优化算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大型公共场所由于人群高度密集和财富高度集中的特点,其防灾减灾问题一直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点和难点,其风险性研究直接影响到城市防灾减灾安全工程建设及管理策略的制定实施.全面调研了国内外大型公共场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大型公共场所风险评价的重要地位,指出了大型公共场所风险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大型公共场所风险评价方面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影剧院人员疏散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大型公共场所临灾情况下人员疏散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有实际意义.分析以往影剧院火灾事故可以发现,不正确的疏散逃生行为所引起的通道堵塞,是导致人员大量伤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应用STELLA系统软件,建立了基于粗网络模型的人员疏散模型.以影剧院发生火灾为例,分析了采取不同疏散策略所产生的避难效果差异,找出了最佳的疏散策略.所提研究方法和建立的模型,对于合理设计疏散路线和优化建筑物的出口与通道结构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大型公共场所人员疏散模型研究--考虑个体特性和从众行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引入元胞自动机概念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紧急情况下人员的疏散行为,并提出了一个新的疏散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人员的个体差异和从众行为,并重点分析了各种情况下从众行为对疏散行为和疏散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众行为与疏散场所中的人员密度、视野范围大小等都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从众行为将延缓人员疏散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970-2000年代生物结皮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结皮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主要的地表覆盖类型,也是维持其地表稳定的重要生物因子。论文利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及21世纪初的遥感影像,通过生物结皮指数提取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在相应时期内的生物结皮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近30年来生物结皮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了各个时期内结皮覆盖的景观指数熏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新疆气候增湿、增暖明显,近30年来结皮发育良好。但由于油田开采、水利工程建设、牲畜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加强,结皮发育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区域内结皮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2000—2010年耕地低效转化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冰琦  郭静  于溪  李强  陈晋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7):1230-1243
耕地向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用地类型转化具有多重社会及生态效应。论文首先将耕地向草地、灌丛地和裸地的转化定义为“耕地低效转化”,然后以GlobeLand30为基础,提取2000—2010年的低效转化耕地,并结合耕地资源禀赋和地形条件,从多尺度、多角度深入揭示了我国耕地低效转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总体的耕地低效转化率仅为1.50%,但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极不均衡;2)耕地低效转化依照地势的三级阶梯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农牧交错带的耕地转化问题最为严重,但耕作条件好、原有耕地比例高的东部地区,耕地低效转化水平一般较低;3)耕地低效转化率大体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会受到地形复杂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度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规划效率评价为基础,定义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公益收益,体现在服务性、可达性和安全性3个方面。以全部应急避难场所在整个建设规划期的总公益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了无偏好和有偏好两类建设进度优化模型,对应急避难场所在规划期内各年的投资额度、建设对象和建设数量进行优化。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无偏好模型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公益收益,但不能很好地表达公众的真实需求;有偏好模型,不可避免会造成一定公益收益损失,但能更多地考虑实际存在的各方面影响因素,更接近真实的决策。实际应用中对模型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Ⅲ):可操作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预案执行人员的角度出发,将可操作性评价转化为复杂性评价,并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例,构建针对应急预案结构的可操作性评价方法。该方法由3步完成:首先,应急预案具有由描述性语言组成的特点,分析国内现有应急预案的组织结构,采用语句成分分析的方法对预案中的关键信息和行动进行提取与处置;然后,引入软件工程中的程序流转图,将描述性的预案文本转换为包含行动以及它们之间逻辑与层次关系的结构控制图;最后,借鉴度量软件复杂性的方法,定义了结构控制图的内部复杂度和综合复杂度等一系列指标,用于应急预案的复杂性即可操作性评价。评价结果可为完善和修订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Ⅰ):完备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着手,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FTA)对其完备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的标准故障树,确定各基本事件的权重,并将待评价应急预案的基本事件与标准故障树进行对比,进而得到其需要加强和完善的薄弱环节,并从量化的角度出发得到待评价应急预案的不完备度。最后,采用上述方法分析一个实际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对该应急预案的完备性进行评价,最终确定其需要加强和完善的方面,为制定或修订应急预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