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125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基于批式呼吸计量法的溶解性COD组分划分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批式好氧呼吸计量法结合溶解性慢速水解COD(SH)水解动力学拟合提出了溶解性COD(SCOD)的组分划分方案.上海2个污水处理厂进水的SCOD组分划分结果表明,A厂沉砂池出水(典型生活污水)的SCOD中含有43.5%~58.6% SH、 21.8%~35.2%易生物降解COD(SS)和15.4%~30.9%溶解性惰性COD(SI); B厂沉砂池出水(长距离输送的合流制污水)SCOD中含有34.5%~45.2% SH、 29.3%~37.7% SS和25.6%~31.2% SI. 9组不同水样的试验拟合结果表明,一级动力学能够很好地描述SH的水解过程,A厂和B厂进水SH的水解速率常数分别为28.00~39.77 d-1和26.48~29.52 d-1.该组分划分方案能够实现SS积分区域的理论划分,并消除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对SI测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洪静  陈银广  顾国维 《环境科学》2007,28(8):1681-1686
2个实验室规模的序批式反应器(SBRs)在厌氧-低氧(0.15~0.45 mg·L-1)条件下运行,以比较丙酸的加入对同时生物除磷脱氮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丙酸与乙酸的混合酸(碳摩尔比为1.5/1)作为碳源(SBR1),还是乙酸作为单独碳源(SBR2),系统都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和磷的去除(SNDPR),并且氨氮被全部氧化,系统中没有亚硝酸盐的大量累积.与SBR2相比,SBR1中厌氧阶段磷释放量少,聚羟基戊酸(PHV)合成量高,好氧末磷剩余量少,硝态氮累积少,因此SBR1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68%和95%)比SBR2(分别为51%和92%)高,加入丙酸有助于SNDPR系统保持较好的除磷、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3.
城市污水除磷技术研究——化学强化一级除磷与生物除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使用化学强化一级除磷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指出了化学絮凝剂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消耗人类有限资源及环境污染大等缺点,认为该种除磷方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物除磷技术因操作方便及二次污染小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介绍生物除磷技术的微生物学、除磷效率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结合本课题组取得的部分结果,认为科研工作者应重视该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并在实际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活性污泥模型的污水COD组分划分方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ASM)在污水处理厂的成功应用与进水组分的正确划分密切相关.从标准化和定量化的角度利用3个批式试验开发了COD组分划分方案及Matlab计算程序.该方案在上海2个污水处理厂的测定结果表明,曲阳污水厂进水COD中含有8.1%±1.6%的易生物降解组分SS、6.3%±2.2%的溶解性惰性组分SI、45.5%±3.5%的慢速生物降解组分XS、31.1%±2.1%的颗粒性惰性组分XI和9.0%±1.1%的异养菌组分XH.而白龙港污水厂进水COD中含有11.1%±2.2%的SS、9.9%±2.0%的SI、38.9%±10.7%的XS、23.3%±9.8%的XI和16.9%±1.8%的XH.与曲阳污水厂相比,白龙港污水厂进水COD中XS和XI含量偏低,而XH/COD值则明显偏高,表明长距离管道输送会显著影响COD组分浓度.  相似文献   
5.
连续流湿地中DO、ORP状况及与植物根系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构建了水平潜流芦苇人工湿地以处理富营养化河水.在连续运行的近2a时间中,对湿地芦苇根系分布、湿地水体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BP)的时空变化及水力负荷(HLR)对DO、ORP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年生芦苇95%的根系生物量分布在0~20 cm的基质层中,第2个生长年中97%的根系生物量分布在0~35 cm的基质层中,第2年植物根系在深度方向上有了更大的扩展.湿地中上层水体DO和ORP在沿程方向上是逐渐升高的,底层的变化很小,在水深方向上上层大于中底层.受芦苇根系主要分布在基质上层的影响,距地表20 cm的范围内基本属于中等还原环境,中底层水体为强还原环境,水平潜流湿地内部总体上是厌氧状态的.受植物光合作用及大气复氧作用的影响,湿地水体DO在1d之内先升高后降低.水体DO及ORP随着HLR的增大而降低.考察了植物根区ORP状况及根系分布对水体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表面的OBP高达(260.6±54.3)mV,远高于水体的ORP(-220.3±21.5)mV.植物根系的释氧作用提高了根区的氧化能力.根区的好氧微环境不足以改变湿地内部的整体厌氧状态;但湿地上层大量根系分布仍然起到了改善湿地上层环境氧化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乳化液废水均相催化湿式氧化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2L高压间歇反应釜中,以高浓度难降解乳化废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温度对铜盐均相湿式氧化的影响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升高温度对加快后期反应速度更为有利,催化剂有利于中间产物氧化,在200℃催化活性最高,在进水COD48 400mg/L,反应2h去除率为86.6%;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作用下机制有所差别:200℃时3个途径反应速度均加快,中间产物加速氧化更明显;220~240℃时反应向生成中间产物方向偏移,活性降低;通用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均相催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二沉池一维分层模型中加入弥散作用建立了二沉池一维分层弥散模型,并采用数值求解的方法开发了二沉池模拟程序。利用竖流式沉淀池中试试验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以COST(欧洲科技领域研究合作组织)624/682文件中基准污水处理厂沉池晴天时的稳态和动态进水数据为模型输入值,分析比较了一维分层弥散模型模拟程序与国外成熟软件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纳入了弥散作用的一维分层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实际二沉池中的悬浮固体浓度分布,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精度,有待于在二沉池模拟和控制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经特殊的稳定化预处理所得的海洋巨藻 (Durvillaeapotatorum)生物吸附剂对Hg2 的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报导了不同Hg2 初始浓度、温度以及生物吸附剂平均粒径下动态吸附量与时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各吸附动力学曲线呈优惠型 ;当生物吸附剂平均粒径为 0 .45mm时 ,Hg2 的半饱和时间tS均不超过 6 0min ;Hg2 初始浓度和生物吸附剂粒径越小 ,吸附温度越大 ,达到吸附平衡所需的时间越短 .在测试范围内 ,生物吸附剂的平衡吸附容量与粒径和温度无关 .同时考察了吸附过程中的传质效应并对液膜传质系数kL进行了关联 ,结果表明 :当吸附时间t≤tS时 ,Hg2 的吸附速率为液膜传质控制 ;在测试范围内 ,kL为 0 .0 40 7~ 0 .112cm/s.本研究结果为利用海洋巨藻 (Durvillaeapotatorum)生物吸附剂处理含汞废水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图 5表 2参 11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及其改进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我国历年生态效率状况,应用两种预测方法探讨了至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预期目标,并从宏观角度提出了系统性的改进策略。研究表明,1997~2005年,我国水资源生产率、工业用水资源生产率、能源生产率、COD排放生产率、SO2排放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77%、7.19%、2.56%、11.94%、7.35%。根据“十一五”规划,至2010年,我国拟采用的水资源生产率倍数、工业用水资源生产率倍数、能源生产率倍数、COD排放生产率倍数、SO2排放生产率倍数分别为1.924、2.081、1.223、2.570、1.969,与根据我国历年变化趋势所预测的相应值基本持平,有的甚至还相对低一些;按“十一五”规划期生态效率增长趋势所推测的2020年上述值分别为3.006、4.247、1.912、6.540、5.009,根据我国历年变化趋势所预测的相应值分别为5.37、4.01、1.66、9.54、4.13。我国生态效率改进的基本策略是: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强化管理等。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理论探索与实证--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深入地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将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扩展到城市生态系统,提出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机制概念。分别从微观作用与宏观表现两个角度提出承载机制模型,即承载递阶模型与水桶模型,初步构建了承载理论框架。在承载理论指导下,采用层次结构模型建立了承载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承载机制定量评估模型,由此可计算出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指数,该指数是研究资源支持系统、环境约束系统与社会经济活动三者协调性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活动供容能力的重要判据。最后对长三角具有代表性的8个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8个^城市的综合承载指数排序依次为:上海、南京、无锡、宁波、杭州、苏州、常州、扬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