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基础理论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水热法制备BiVO4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糖蜜酒精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i(NO3)3•5H2O为铋源,NH4VO3为钒源,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BiVO4 光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IR)和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UV-vis)对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同时,在BiVO4光催化降解糖蜜酒精废水反应中考察了催化剂用量、通氧量、溶液pH值、双氧水用量及光照强度对糖蜜酒精废水脱色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热产品属于单斜晶系BiVO4,其带隙能为2.398 eV,并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当降解经30倍稀释的糖蜜酒精废水,BiVO4添加量为3.0 g•L−1 ,通氧量为120 L•h-1,助氧化剂H2O2添加量为9 %,不改变废水pH值,在400W镝灯离液面11cm照射反应180 min的条件下,糖蜜酒精废水的脱色率为88.60 %,COD去除率为25.84%,而添加5g•L−1的FeSO4•7H2O后其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分别提高到90.90 %和91.26%。单斜晶型BiVO4晶体的可见光催化糖蜜酒精废水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近50年日照时数和风速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青海、陕西以及新疆地区)1960-2009年112个观测站日照时数、风速和气温等资料,分析了近50 a中国西北地区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年、季节、月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风速和气温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近50 a来西北地区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 a减少13.6 h,1981年发生突变;空间分布上以新疆中部地区、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减少最为突出,季节上以夏、冬两个季节的减少趋势最显著。该区年平均风速也呈明显减少趋势,平均每10 a减少0.09 m·s-1,其西部地区的减少率大致高于东部地区的减少率,以新疆大部分地区、青海大部分地区以及河西走廊减少最为明显;并且风速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华南地区持续干期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华南地区46个地面气象站1960-2012年逐日降水数据,分析该地区各季节持续干期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近53年来,华南地区春季和夏季的持续干期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042和0.108 d·(10 a)-1;秋季和冬季的持续干期日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1.911和0.118 d·(10 a)-1。广东省春季和夏季持续干期日数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171和0.243 d·(10 a)-1;秋季和冬季持续干期日数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1.737和0.32 d·(10 a)-1。广西省春、夏和秋季持续干期日数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0.109、0.046和2.117 d·(10 a)-1;冬季为减小趋势,减少速率为0.106 d·(10 a)-1。2)华南地区持续干期日数在春季呈从北向南逐渐增多的趋势,夏季呈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的趋势,秋季呈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冬季呈从北向南逐渐增多的趋势。冬季的持续干期日数是4个季节中最长的,大致在20~44 d。3)华南地区春季持续干期日数变化倾向率在-1.20~1.00 d·(10 a)-1之间,增加趋势最明显的区域是广西省的南部地区,减少趋势最明显的区域是广东省的沿海地区;夏季在-1.00~0.60 d·(10 a)-1之间,呈增加趋势的区域主要位于广西省的中部和南部,呈减少趋势的区域位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省的东部;秋季在0~3.50 d·(10 a)-1之间,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广西省的中部和广东省的东北部沿海地区;冬季在-1.50~2.00 d·(10 a)-1之间,呈增加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的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以及广西的东部边缘,呈减少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的北部以及广西的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持续干期日数增加趋势最明显的季节是秋季。4)持续干期日数与降水量表现出负相关性,与气温和无降水日数表现为正相关性。降水量和无降水日数的变化对持续干期日数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温度对持续干期日数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4.
条件数在台风移动路径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60-2001年41年中每年7月份西行进入南海海域的台风样本为基础,综合考虑台风移动路径的气候持续因子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物理量场因子,运用条件数方法选取因子并建立回归方程,进行了台风路径的预报建模研究。由于采用条件数计算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和控制自变量之间的复共线性关系,因此,所建立的台风移动路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24小时的预报误差仅为136.29km。另外,还进一步将该预报方法与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气候持续法台风移动路径预报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预报精度要高于气候持续法。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影响苦荞生长、粒重与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以苦荞品种晋荞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0、0.1、0.5、1.0和2.0 mg/L)对苦荞籽粒的灌浆特性、淀粉合成酶、根系形态及活力、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5 mg/L处理时苦荞籽粒的灌浆起始势(R0)、最大灌浆速率(G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mean)最大,而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G)最小;随2,4-表油菜素内酯施用量的增加,苦荞籽粒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根系总长度等根系形态指标和根系活力、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光合特性指标、株高、主茎直径、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都在0.5 mg/L处理时达最大.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的施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苦荞产量的增加,其中0.1、0.5和1.0 mg/L处理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产量1.10、1.31和1.06倍,2.0 mg/L处理则降低0.96倍.本研究表明适宜的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0.5 mg/L)能促进苦荞籽粒灌浆,提高粒重和最终的产量.(图1表8参32)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地区持续干期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3,他引:0  
采用1961-2011 年111 个地面观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近51 a 四季持续干期日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1 a 来西北全区春季和冬季持续干期日数都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的下降幅度达到-1.6 d·(10 a)-1,而夏季和秋季变化趋势不太明显。空间分布上该区大部分地区持续干期日数变化倾向率春季呈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在-5.0~5.0d·(10 a)-1之间;夏季不同的区域变化趋势不同;秋季西北西部呈减少趋势,而西北东部则呈增加趋势;冬季除陕西南部的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在-6.0~3.0 d·(10 a)-1之间。持续干期日数年代际变化和空间变化趋势在不同自然区变化趋势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减量施氮对苦荞强弱势粒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苦荞品种晋荞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225 kg/hm2(N1)、135 kg/hm2(N2)、45 kg/hm2(N3)、0 kg/hm2(N4,对照)4个氮肥处理下苦荞强弱势粒的灌浆动态、根系形态生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差异.结果显示:减氮处理下,N2处理时晋荞2号籽粒的灌浆起始势(R0)、最大灌浆速率(G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mean)最大,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G)最小;强弱势粒间以强势粒的A值(生长终值量)、R0、Gmax和Gmean大于弱势粒,而N值(形状参数)和Tmax.G则低于弱势粒. 4个氮肥处理和强弱势粒均以灌浆中期对粒重的贡献率最大,灌浆后期次之,灌浆前期最小.随着施氮量的减少,晋荞2号的根系长度等形态指标及根系活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N2处理最大;随着施氮量的减少,晋荞2号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酰胺合酶(GOGAT)、硝酸还原酶(NR)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2处理最大,强弱势粒间以强势粒的叶绿素含量较高、氮代谢酶活性较大. N2处理时的株高等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指标均大于其余3个氮肥处理.本研究表明适当减量施氮可延缓苦荞衰老、促进苦荞强弱势粒的灌浆和氮代谢酶活性的增加,提高粒重和最终产量,进而实现节肥和高产.(表7参31)  相似文献   
8.
利用长江上游主要水文站1956~2010年输沙量数据和雨量站日降雨量时间序列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研究流域降雨侵蚀力与河流输沙量的关系,并估算长江上游各子流域降雨侵蚀力变化对河流输沙量的总体贡献。结果表明:长江上游降雨侵蚀力为2 362 MJ·mm/(hm2·h·a)到3 814 MJ·mm/(hm2·h·a),多年平均值为3 006 MJ·mm/(hm2·h·a);各子流域的年均降雨侵蚀力差异较大,其中乌江子流域最大,为5 055 MJ·mm/(hm2·h·a),金沙江子流域最小(1 560 MJ·mm/(hm2·h·a)),不足乌江子流域的1/3。各子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极值比大小嘉陵江 > 岷江 > 乌江 > 金沙江。长江上游流域以及子流域输沙量在1956~2010年间均呈总体下降趋势,各子流域年均输沙量大小金沙江 > 嘉陵江 > 岷江 > 乌江。降雨侵蚀力变化对长江上游输沙量变化贡献率为7%,对岷江、嘉陵江、乌江子流域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6%、20%、9%。总体来说,降雨对长江上游输沙量变化的影响不如人类活动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9.
西北干旱区降水中 δ18O变化特征及其水汽输送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以IAEA/WMO提供的乌鲁木齐(1986~2003年)、张掖(1986~2003年)与和田(1988~1992年)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观测数据和相关气象要素为基础,通过回归分析得到西北干旱区大气降水方程,并对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采用HYSPLIT4.9模型对3个站点水汽来源进行追踪,建立了西北干旱区的水汽输送模式,并对冰冻圈δ18O的记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区大气降水方程为δD=7.24δ18O+1.96‰,局地蒸发较强烈;乌鲁木齐、张掖与和田降水中δ18O分别波动于-20.58‰~-5.4‰、-18.58‰~-2.46‰和-20.33‰~-0.01‰,均表现出冬低夏高的特点,而d值则表现为冬高夏低;从空间分布来看,δ18O张掖最高,和田次之,乌鲁木齐最低,d值则乌鲁木齐最高,和田次之,张掖最低;降水中δ18O温度效应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81、0.86,而降水量效应不存在;水汽来源轨迹表明,该区全年有两条水汽路径,分别为西风带输送的大西洋海源水汽以及极地北冰洋地区水汽,受其影响δ18O冬半年较低,夏半年则较高;由于冰冻圈环境的独特性,该区冰川雪冰中δ18O的变化与相应的气象站记录对应关系良好,很好地反映着气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