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研究紫色土壤养分含量与不同形态磷含量对生物炭配施化肥和有机肥的响应,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对紫色土壤养分和磷形态的影响,以期为生物炭在紫色土区的合理农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设置对照(CK)、传统施肥(F)、化肥+20 t·hm-2稻壳生物炭(FP)、化肥+10 t·hm-2稻壳生物炭+10 t·hm-2玉米生物炭(FPM)、有机肥+20 t·hm-2稻壳生物炭(PP)和新鲜有机肥+20 t-hm-2稻壳生物炭(NPP)这6个处理,通过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和不同形态磷之间的转化,阐明化肥和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对紫色土壤养分及磷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生物炭施用可提高土壤pH值,其中PP和NPP处理的效果最好,其根际土壤pH较F处理分别提高了 1.78和1.87个单位.②配施生物炭(FP、FPM、PP和NPP)处理较F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而显著降低速效钾的含量.③与F处理相比,PP和NPP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植株根部生物量、植株全磷和全钾含量,而显著降低植株全氮含量.④土壤中最主要的磷赋存形态是中度活性磷,其占比为46.64%~57.46%.施用生物炭能够促进土壤难溶态磷向有效磷转化,提高活性磷和中度活性磷的比例,且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⑤施用生物炭有利于土壤有机磷的矿化,促进NaHCO3-P.向NaHCO3-Pi转化,其中PP处理的矿化作用最明显.配施生物炭可以改善土壤磷营养状况,促进土壤难溶态磷向有效态磷转化,其中PP处理的效果最优.因此,生物炭配施腐熟猪粪是紫色土区最有效的养分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探明碳储量对LUCC的响应及脆弱性,对区域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主城九区为例,运用InVEST模型研究了近20年主城区碳储量对土地利用转移的响应,采用潜在影响指数(PI)评估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的脆弱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主城区耕地面积减少743.29 km2,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加773.48 km2。前10年土地转移面积6.05%,后10年转移13.98%,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是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2)近20年主城区碳储量累计减少5.78 Tg,其中建设用地侵占耕地是碳储量急速下降的主导因素。碳储量分布呈现“中部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3)近20年主城区均表现为碳源,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提高14.73,PI指数为-2.50~ -2.59 Tg,均表现负面潜在影响,且2000—2015年间脆弱性不断恶化,2015—2020年间脆弱性有所缓解。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并为西部其他同类型山地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碳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是各界十分关注的环境问题,对城市碳排放时空演进的动态监测是实现区域"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在采用碳排放系数法估算出2000~2020年主城区153个乡镇街道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ESTDA框架,通过LISA时间路径、时空跃迁以及标准差椭圆模型等方法,从时空交互视角分析了近20年主城区碳排放的时空动态演进及重心迁移.结果表明:①近20年主城区乡域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趋同性呈先降后升的趋势.②近20年低、中等相对长度的乡镇街道数共计126个(占比82%),表明主城区乡域碳排放的局部空间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低、中等弯曲度的乡镇街道数共计138个(占比90%),说明主城区乡域碳排放在空间依赖方向上的波动性较为稳定;协同增长类型的乡镇街道数共计113个(占比74%),表明主城区乡域碳排放格局具有较强的空间整合性.③近20年时空凝聚指数均大于70%,说明主城区乡域碳排放的局部空间关联模式和集聚特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④近20年主城区碳排放重心分布于106°30''43″~106°32''42″E,29°33''34″~29°35''56″N之间,重心整体上向东北方向迁移,空间分布由"西北-东南"格局转变为"东北-西南"格局.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和制定差异化减排政策提供参考,并为西部其他同类型山地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