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根据2005年~2013年对西沙群岛中永兴岛及七连屿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监控数据,利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相对丰富度及相似性指数等对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永兴岛及七连屿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隶属于4目25科61属131种,科级多样性平均值为3.03,属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71,标准化的G-F指数平均值为0.13;鲈形目珊瑚礁鱼类种类及相对丰富度均占有绝对优势,永兴岛及七连屿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具种类较多、相似性较低特征,随着珊瑚礁环境质量下降、西沙群岛渔业活动的频繁以及超负荷的捕捞导致鱼类数量及密度减少,珊瑚礁鱼类密度呈下降趋势,平均鱼类密度从2005年的3.10尾/m2,下降到2013年1.23尾/m2,个体较小、游泳能力较强的礁栖鱼类更适合礁区生存,平均体长在6.00~10.00 cm。  相似文献   
2.
海南省麒麟菜自然保护区麒麟菜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对海南省麒麟菜保护区内野生麒麟菜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麒麟菜自然保护区有琼枝和耳突卡帕藻2种麒麟菜,优势种为琼枝。保护区内麒麟菜分布面积约为19.40 km2,平均覆盖度为0.54%,平均生物量为7.30 g/m2。其中文昌海域约为14.35 km2,平均覆盖度为0.55%,平均生物量为7.85 g/m2;琼海海域约为5.05 km2,平均覆盖度为0.49%,平均生物量为5.78 g/m2。伴生生物有33科50种,其中多毛类有9科14种,软体动物有14科17种,甲壳类9科18种以及棘皮动物1科1种,平均生物量为6.38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72.72个/m2。优势种为斑纹围沙蚕、地中海巨亮钩虾、雷氏藻钩虾和四肢舟钩虾。受草食性动物、渔业活动、陆源污染和海洋工程影响海南省麒麟菜保护区麒麟菜大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海草资源分布现状及存在威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4~2009年对海南岛周遍海域的海草资源进行综合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岛海草资源丰富,共有6属10种,面积约55 km2,优势种为泰莱藻;海南岛海草分布于近岸海域的珊瑚坪内侧或泻湖沿岸,主要位于潮间带低潮区和潮下带上部4m水深范围;海草生物量范围为71.24~727.24 g/m2,平均为410.26 g/m2;海草密度范围为4 131.20~550.40株/m2,平均为1 753.39株/m2。海南岛海草主要受陆源污染、海洋工程、渔业活动、非法渔业等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6至2009年采用断面监测法对三亚蜈支洲、亚龙湾、大东海、鹿回头和西岛这5个区域的珊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东海、西岛、亚龙湾活珊瑚覆盖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死珊瑚覆盖率则逐渐升高。鹿回头活珊瑚覆盖率处于较低水平,团块状珊瑚优势度高于枝状珊瑚,群落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分析表明长期的人类活动包括海洋工程、生活污水排放、旅游活动造成了这些区域的珊瑚退化,但这些区域新生珊瑚的补充量相对较高,说明珊瑚生长的自然环境基本没有改变。只要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区域的珊瑚还具有恢复的可能性。蜈支洲活珊瑚覆盖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死珊瑚覆盖率较低,珊瑚补充量较高,分枝状珊瑚的优势度高,珊瑚群落结构相对稳定,这说明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旅游活动可以促进珊瑚礁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东海岸海草床近10a变化趋势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4~2013年对海南岛东部沿海海草床进行长期定点监测,对近10 a来海南岛东部沿海海草床海草种类、平均盖度、平均密度及平均生物量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南岛东部沿海海草床常监测到的种类为2科3亚科6属8种海草,分别为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泰莱草(Thalassia hemprichii)、海神草(Cymodocea rotunda)、齿叶海神草(Cymodocea serrulata)、二药藻(Halodule uninervis)、针叶藻(Syringodium isoetifolium)、小喜盐草(Halophila minor)、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海草床整体平均覆盖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2004年58.60%下降到2013年21.12%;平均密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2004年1756株/m2下降到2013年223株/m2;平均生物量总体上保持稳定,主要为植株高大,个体平均生物量较高的海菖蒲分布稳定,而植株矮小,对环境要求苛刻的种类随着人类活动、陆源污染、海洋工程以及台风影响分布面积逐渐减少,生境退化。本文希望通过对海南岛东海岸海草床近10 a来海草床变化趋势探讨,掌握海南岛东部沿海海草床基本情况,并提高公众对海草保护意识,为海南岛海草床的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开展造礁石珊瑚的保护与珊瑚礁的修复,需要探明其适生空间分布格局和适生环境条件.采用最大熵模型方法,结合空间分析技术首次对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造礁石珊瑚潜在适生区进行了模拟预测,并定量评估了珊瑚分布与多元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沿岸造礁石珊瑚的分布主要受到降水、海温等环境变量的影响,最适宜的环境区间为年降水量1136~2051mm,降水量变化方差66~83mm、最冷季平均海温18.6~23.3℃、年平均海温20.9~25.8℃.模拟得到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于海南岛-涠洲岛-雷州半岛沿岸、珠江口-大亚湾、南澳-东山-六鳌沿岸、厦门湾-平潭岛等地,其中最优适生区面积约为138km2.通过叠加分析比较造礁石珊瑚分布热点区和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识别出我国大陆沿岸造礁石珊瑚的潜在保护空缺可能主要出现在珠江口-大亚湾和福建南部沿海,以及海南岛周边的临高、陵水等地.  相似文献   
7.
采用截线样条法调查了海南文昌椰林湾海域珊瑚礁分布状况,并利用健康指数评估了研究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初步分析认为研究区内围填海建设可能是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以椰林湾研究区内的南海度假村、东郊两个围填海区为例,对比分析了围填建设前后几年研究区内珊瑚礁分布数值(种类、覆盖率等)变化、水质环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珊瑚礁对围填海建设有明显的生态响应,据此明确了围填海建设是对椰林湾区域珊瑚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