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分析了2018年10月初广州市一次为期6 d的臭氧污染事件,利用拉格朗日光化学轨迹模型对广州市的臭氧污染进行了溯源分析,量化了不同区域对臭氧污染的贡献,评估了重点排放区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前体物减排对臭氧污染控制的效果.结果表明,本次污染事件期间,日最大8 h臭氧均值均超过160 μg·m-3,最高达271 μg·m-3,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平均浓度为(77.7±42.8)μg·m-3和(71.9±56.2)μg·m-3.芳香烃和烯烃是主要的VOCs反应活性物种,分别贡献了38%和30%的·OH反应活性以及51%和16%的臭氧生成潜势.本次臭氧污染事件主要受3类气团输送影响,3类气团中的高排放区域分别为广东省外、广东省内和广州市本地,在高排放区域中臭氧生成均受VOCs控制.途经区域前体物减排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减排VOCs对于降低臭氧浓度的效果优于减排NOx.在100%减排情况下控制高排放区域的交通源排放对广州市臭氧控制的效果(臭氧降低14.6%~21.0%)高于控制工业(8.4%~15.3%)、电厂(0.9%~6.2%)和民用源(2.3%~4.7%)的排放,但单独控制交通源在小于90%减排比例下对臭氧污染控制的效果并不显著(<10%).此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物源排放也对臭氧生成有重要贡献,在模型中关闭生物源排放后,广州市臭氧浓度降低6%~19%.本研究证实了拉格朗日光化学轨迹模型在区域臭氧污染溯源的应用效果,并为广州市臭氧污染的区域协同控制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本文以商丘市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运用GOD模型,选择地下水类型、盖层岩性、地下水埋深3个参数作为浅层地下水易污性评价因子,在MAPGIS软件平台上对商丘市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易污性评价。结果表明:高易污性区和中等易污性区的面积之和占商丘市总面积的98%以上,说明商丘市内浅层地下水容易受到污染,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巢湖水域四溴双酚A的多介质迁移与归趋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Ⅲ级逸度模型,模拟并研究了不同水动力条件下四溴双酚A(TBBPA)在巢湖水-沉积物系统中各环境相的浓度、储量以及相间的迁移通量.结果表明:TBBPA在水相、再悬浮颗粒相和沉积物相中的模拟计算浓度与实测平均浓度吻合度较高,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通过灵敏度分析探讨了模拟关键参数.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沉积物是TBBPA最大的储库(占系统总储量86%以上).同时,由于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会改变系统再悬浮特征以及降解半衰期等关键参数,进而降低了各环境相中TBBPA的浓度值,增加了水相和再悬浮颗粒相中的储量比例,并增加了水体-再悬浮颗粒、沉积物-再悬浮颗粒的相间交换通量.此外,TBBPA在巢湖水-沉积物系统中损失的主要途径为沉积物相的降解(占入湖总量87%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深圳市城区臭氧(O3)生成的影响,探究O3污染的防控策略,基于莲花站在线观测数据对2018年秋季O3污染过程中VOCs对O3生成影响进行量化研究.在分析O3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基于观测的模型分析了O3原位生成特征,识别了影响O3生成的关键VOCs组分,并量化了其对O3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深圳市城区秋季O3污染过程具有高温低湿的特征,主导风向主要为持续偏北风影响型、海陆风影响型和无明显主风型,其中海陆风影响型和无明显主风型受传输影响导致φ(O3)在傍晚后呈居高不下的特征.②不同主导风向类型下,深圳市城区O3化学生成的建模结果具有一致性.污染日O3最大小时净生成速率平均值为12.85×10-9 h-1,HO2·+NO和RO2·+NO两种途径对O3生成的贡献率分别为57.9%~60.2%和39.8%~42.1%.③深圳市城区O3生成受VOCs控制,其中植物源ISO(异戊二烯)和人为源VOCs组分中的XYM(间/对-二甲苯)、TOL(甲苯等其他芳香烃)、HC8(高碳数烷烃)、OLT(直链烯烃)是影响O3生成的五大关键组分.④φ(ISO)和φ(AHC)(AHC为人为源VOCs)单独下降20%,φ(O3)小时峰值分别下降6.2%和28.0%,其中AHC组分中以φ(XYM)降低带来的φ(O3)下降效果最显著,降幅为10.1%.研究显示:人为源VOCs组分体积分数的下降对降低φ(O3)有显著效果,建议以二甲苯类物种来源为重要管控对象,特别是机动车排放与溶剂使用源;同时,建议加强醛酮类VOCs的监测与研究,为O3的污染治理及污染源的精细化管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