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6篇 |
废物处理 | 5篇 |
环保管理 | 9篇 |
综合类 | 67篇 |
基础理论 | 17篇 |
污染及防治 | 19篇 |
评价与监测 | 12篇 |
社会与环境 | 3篇 |
灾害及防治 | 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NG—M701FR型锅炉也叫9F燃机余热发电锅炉,锅炉高压过热系统和再热系统各布置一个多孔喷管式喷水减温器。再热减温器立式布置在一、二级再热器导管之间,设计运行参数为:4.07MPa,557℃; 相似文献
2.
针对日益突出的管道安全可靠性问题,旨在提高对管道的风险评价和管道事故的预测能力,通过综述国内外油气管道腐蚀研究进展,分析了管道材料缺陷、腐蚀以及第三方破坏对油气管道风险的影响,指出温度是管道腐蚀的最重要因素,管道材质对管道事故的发生起到决定性的控制作用,第三方破坏是诱发管道事故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专家评分法、风险排序法、故障树分析法等方法在管道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和评价程序,指出故障树分析法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但须从基本事件入手采取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顶事件的发生。总结了油气管道风险评估方法,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提出油气管道风险源控制措施,为管道风险管理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3.
4.
5.
采用GIS平台与应急决策支持技术相结合,以园区高危工艺和重大危险源作为分析对象,开发化工园区安全管理系统中的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模块,针对园区内高危工艺或重大危险源事故后果预测与事故应急救援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扩展为对整个化工园区的事故风险管理与事故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支持。运用该模块可实现园区内突发事故后果预测、最优救援和疏散路径规划、应急辅助决策方案生成,有效提高化工园区事故救援的科学性和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化工园区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管道结构对氢-空预混气体爆炸特性影响,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管道结构内氢-空预混气体燃爆时火焰传播进程、爆炸压力、湍流动能变化及流场分布.结果表明:90°弯管对氢-空预混气体爆炸强度增强作用明显高于T型分岔管和直管.火焰阵面在结构突变处褶皱变形较明显,并出现大尺度强湍流和涡团,气团脉动速度与湍流... 相似文献
7.
一株降解萘的细菌Ralstonia sp. strain U2对萘具有趋化现象,萘、水杨酸都可以作为其对萘产生趋化现象的诱导物.U2菌对水杨酸、龙胆酸同样都具有趋化性,但这种趋化性是组成型的,不需要诱导.图3参22 相似文献
8.
成体神经发生是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生物学特征。成体硬骨鱼类的脑展现出强烈的神经活性以及出色的脑修复能力,这使得硬骨鱼类成为研究成体神经发生和脑修复的一个理想的模型。本文克隆了成体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脑组织中神经发生及脑修复相关的hes5、pax6、sox11和prox1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并进行了序列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ax6和sox11基因片段与斑马鱼(Danio rerio)对应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和94%; hes5基因与鲤鱼(Cyprinus carpio)相对应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最高,为92%;prox1基因在物种间的同源性最低。基于稀有鮈鲫和已知物种相应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现稀有鮈鲫prox1基因与其他硬骨鱼类的亲缘关系最远。本文为进一步开展神经毒性类化学品对水生生物鱼类的成体神经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以三辛胺(TOA)为流动载体的乳状液膜法提取对H酸的最优膜配方及工艺条件,并以实际工业废水进行验证。考察了膜相表面活性剂浓度、载体浓度、外水相pH值、乳水比、内水相浓度对水中COD值去除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以质量分数为3%的聚胺型表面活性剂,体积分数为4%的TOA,质量分数10%的内水相NaOH溶液,油内比Roi为2∶1的乳状液膜体系,处理初始浓度为50 000 mg/L H酸废水,在pH值为3,乳水比Rew为1∶5的传质条件下,对含H酸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天津市核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放射性污染源对环境辐射影响,放射性污染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并就核技术辐射环境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