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气棕碳(BrC)是对大气颗粒物中具有吸光能力的一类有机物的总称,其对空气能见度及气候系统均有重要影响.自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底于南京北郊利用黑碳仪测定了气溶胶中BrC的光吸收系数,利用最小相关性法分别定量一次(BrCpri)和二次棕碳(BrCsec)贡献,结合后向轨迹、潜在来源和日均变化,分析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BrC的平均光吸收系数(370 nm)为(7.76±7.17)Mm-1,对于总气溶胶光吸收贡献率为(22.0±8.8)%.不同波长下棕碳吸光系数在四季呈现U字形变化,即春季和冬季高,夏季和秋季低.BrCpri和BrCsec(370 nm)全年光吸收贡献分别为(62.9±21.4)%和(37.1±21.4)%;前者在四季均占主导,但随着波长增加,BrCsec的贡献逐渐增加并最终占主导(如在660 nm时).除冬季以外,BrC在其他季节受到来自海上气团的显著影响,而冬季受当地及周边地区排放影响更为显著.交通排放在春、夏和秋季对一... 相似文献
2.
于2013年—2014年通过野外调查和盆栽试验的方法,采集江苏省境内典型农田耕作层(0~20 cm)土壤及其对应点位的水稻/小麦籽粒,分析其中的ω(Cd)(全量、0.01 mol/L CaCl_2提取态含量和0.05 mol/L CaCl_2提取态含量),及Cd在土壤—谷物籽粒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水稻籽粒(糙米)中ω(Cd)与土壤p H值呈负相关,与0.01 mol/L CaCl_2提取态含量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在0.01水平下显著,而糙米中ω(Cd)与土壤中Cd总量以及土壤中的ω(有机质)的相关性较弱;麦粉ω(Cd)与0.01 mol/L CaCl_2提取态含量、土壤中总ω(Cd)和土壤ω(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而面粉中ω(Cd)与土壤p H值的相关性较弱,说明淹水可以有效降低水稻对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于2021年1—12月,利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分析长三角典型城市苏州市城区细颗粒物(PM2.5)及其主要组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苏州市ρ(PM2.5)年均值为28 μg/m3;ρ(PM2.5)明显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分布特征。总体上,有机物(OM)在PM2.5 中占比最高(28.3%),其次是硝酸盐(NO3-,23.0%)、硫酸盐(SO42-,19.4%)、铵离子(NH4+,15.6%)、元素碳(EC,4.1%)、钙离子(Ca2+,3.4%)、氯离子(Cl-,3.2%)、钠离子(Na+,1.3%)、钾离子(K+,0.9%)和镁离子(Mg2+,0.7%);ρ(NO3-)的年均值在PM2.5无机组分中占比最大,包括NH4+、NO3-和SO42- 在内的二次无机水溶性离子占比>50%。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分别采用综合暴露反应模型(IER)和全球暴露死亡率模型(GEMM)进行疾病负担评估,主要评估PM2.5 长期暴露浓度下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癌(LC)、脑卒中(Stroke)、缺血性心脏病(IHD)和下呼吸道感染(LRI)5种疾病的相对风险(RR)以及归因分数(AF)。研究发现,IER模型下5种疾病的相对风险分别是1.14,1.18,1.39,1.26及1.21,归因分数分别是12.3%, 15.3%, 28.1%, 20.6%及17.1%; GEMM模型下5种疾病的相对风险分别是1.31,1.36,1.30,1.59及1.93,归因分数分别是23.7%, 26.5%, 23.1%, 37.1%及48.2%。GEMM模型评估结果要高于IER模型评估结果(Stroke除外)。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