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环境监测历史数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将历史数据重新整合、纳入统一的数据库实现集中管理的方法策略,以达到数据资源共享,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开发的环境数据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是根据断面管理功能,在建立符合管理需求的各类断面图层基础上.采用通用软件开发平台和专业的GIS工具软件相集而成。该系统具有水环境信息的空间查询、表达、统计和绘图等功能.可使环境管理综合决策部门直观、有效地进行水环境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4.
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绩效评估体系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考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特点的前提下,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27个绩效评估指标,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构建了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绩效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对2005—2012年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0—2012年的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效果较2005—2009年有所提高,减排工作取得了较明显成效,但是距理想状态仍有一定差距。该评估体系的建立为推动流域水污染物减排绩效评估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研究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的两者发展特征与关系,对于采取经济环境一体化的综合决策、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利用1991—2010年江苏省社会经济、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主要社会经济与环境指标发展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991—2010年间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由此带来的资源能源与环境压力亦持续增加;同时,由于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减缓、控制了污染排放和环境质量恶化趋势,但仍面临环境承载能力薄弱、经济结构偏重、能源消费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影响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为此,提出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沈红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3,25(4):7-8
概述了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对环境管理与综合决策的重要性,分析了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阐述了新时期对综合分析工作的新要求,从创新理念、主动服务、收集信息、强化手段、健全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做好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服务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据物流服务思想的流域水环境监测数据交换与集成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面向流域水生态监控预警的水环境信息完整性管理理念,分析了多源、多手段采集的流域水环境监测数据的交换与集成技术需求,重点针对中国环境监测部门流域监测断面管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目录管理架构。基于数据物流服务思想,利用微软BizTalk平台和XML技术设计了支持多源水环境数据接入、可灵活配置并监控的水监测数据交换平台原型系统。在太湖流域示范区开展了示范应用,可加强流域水环境监测信息高效、快速、畅通的传输和交换,能大大提高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交换的及时性、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9.
介绍了网络化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的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系统设计实施和主要功能模块,利用B/S架构和Web GIS技术,以及相应的编程语言和规范的关系数据库,给出了为环境监测信息化服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可获取的太湖国控监测点位总氮监测数据,分析了1987—2016年太湖总氮浓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太湖湖体总氮浓度年均值在1.74~3.88 mg/L之间,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1996年浓度达历史峰值;其变化具体可分为上升期、波动期、下降期三个阶段,约以10年为一个阶段。分湖区分析,西部湖区、北部湖区2000—2016年总氮年均浓度与全湖总氮浓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为影响湖体总氮浓度的主要湖区。总氮多年月均值浓度变化显示,2000—2016年湖体总氮多年月均值年内呈较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月均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3月和9月。空间变化分析表明,西部湖区的宜武片区及南部湖区的湖州长兴片区为湖体总氮的两个污染扩散核心。湖体总氮主要受15条主要入湖河流汇入影响,这些河流总氮年均浓度整体高于湖体,是太湖总氮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