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综述了活性污泥法、膜生物反应器、人工湿地等国内外常见抗生素生化去除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通过工艺对比发现,膜生物反应器和人工湿地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抗生素,活性污泥法对抗生素的去除率不高,且选择性较强;污泥龄和水力停留时间对抗生素的去除率有着显著影响,多数情况下反应器的运行改进也能提高抗生素的去除效果。针对抗生素污染问题,提出了采取加强型的复合式处理工艺、开展分区研究、出台相关管理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水环境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危害,分析了其在污泥吸附、微生物降解和光降解作用下的去除机理。综述了去除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常规处理技术(活性污泥法和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技术(高级氧化和膜处理),以及新型处理技术(超声降解、土壤渗滤系统和生物电强化)的研究进展与优劣,指出不同反应体系的去除机理和途径不一致,需要针对多相、多污染介质的复杂实际环境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系统渗透系数及氮素浓度变化的长期监测,考察长期污水处理条件下无植物生物滞留池(Biological Re-tention Cell,BRC)渗透性能及脱氮性能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植物BRC在长期污水处理运行过程中,TN去除率随着渗透系数的降低而降低.脱氮效率降低是由于系统内基质堵塞导致,渗透系数降低是由于系统内无机/有机化合物在基质内部颗粒间隙的积累、基质间隙生物量的积累,以及气体气隔作用导致的装置堵塞.对于COD和TP等其他污染物指标,生物滞留系统有较明显的去除效果且具稳定性,氮素较低的去除率为BRC系统的主要约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