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原生生活垃圾,通过三阶段温度控制技术进行堆肥试验,探讨在堆肥过程中有机态氮组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氮、酸水解有机态氮、氨基酸态氮均在堆肥的前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呈较好的相关性.与CK(对照组)处理相比,在堆肥的后期,三阶段温度控制堆肥酸水解有机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及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增加幅度依次为:10.67%、16.17%、7.17%、22.44%.表明三阶段温度控制技术能减少堆肥中氮素的损失,堆肥产品施入土壤后,可提高土壤的供氮潜力. 相似文献
2.
河流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估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国内外生态安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河流流域生态安全的定义. 以河流流域生态安全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框架,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多准则群体决策模型的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以晋城市沁河流域为例,对该流域2005─2009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 结果表明:5年内沁河流域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2005年的0.487升至2009年的0.641,状态从“安全”区域底部逐步提升到顶部,人均GDP增长、单位工业产值CODCr和NH3-N排放强度的降低、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和环保投资的逐年增加是影响其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位于湖北和河南两省交界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库的水域变化监测与评估,对保障水库调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收集了2002~2011年47幅Landsat TM/ETM和HJ 1A/B卫星遥感影像,采用基于阈值分割的归一化水体指数法(NDWI)提取了过去10 a的水库水域动态信息。结果表明:水库各月份平均水域面积从12月至次年3月,呈现下降趋势,而从3月到12月,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最小水域面积出现在3月份,最大水域面积出现在12月份;由于受上游明显季节性降雨及水库运行管理的影响,丹江口水库丰水期(7月~次年1月)水域面积较枯水期(2月~6月)波动更为明显。而四季之中,春夏季节水库水域面积相对稳定,秋冬季节水域面积波动较大。针对枯水季节水库水量少的情况,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监测力度,合理调蓄,保证水库的供水能力。从过去10 a整体来看,水库水域面积基本维持在300 km2以上,通过分析水库水域面积波动较小、影像积累最多的5月份遥感影像,发现水库水域面积呈现增长趋势,并且在枯水期、丰水期和过去10 a整体上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此外,水库蓄水新增的水域面积主要集中在水库东、北部地区,应加强对这部分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环境监测 相似文献
4.
以水为介质的氧化反应是一种有效的烯烃选择性绿色氧化和有机物的绿色处理过程.以苯乙烯为反应底物,开展了苯乙烯在室温、紫外光照射下的有机-水两相界面上的分子氧选择性光氧化反应.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苯乙烯被选择性地光氧化成苯甲醛,苯甲醛的产率和选择性分别为28.5%和90.8%;而在无氧状态下,水溶液和有机溶剂中的苯乙烯光氧化反应都只得到非常少量的苯甲醛,产率仅有0.2%~0.4%.芳香端基烯烃(如3-甲基苯乙烯、4-甲氧基苯乙烯、1,1-二苯基乙烯)也能在水溶液中被分子氧选择性地光氧化,生成相应的羰基化合物;以双氧水为氧化剂,在水溶液中苯乙烯光氧化反应的苯甲醛产率为0.4%,以双氧水或分子氧为氧化剂时,醇溶剂中苯甲醛的产率均为0.6%~0.7%.研究显示,分子氧和水是苯乙烯光氧化反应的必须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重点生物物种保护率监测方法并实践应用,选取昆山和射阳作为试点县域开展重点生物物种保护率监测研究。结果显示,共监测到重点生物物种87种,其中动物79种,植物8种。受威胁物种39种,其中极危物种5种,濒危物种19种,易危物种15种。重点保护物种79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28种,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51种;昆山和射阳的重点生物物种保护率分别为97.73%和100%。提出,为实现重点生物物种保护率监测工作的业务化运行,支撑重点生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需要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观测能力建设,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长效机制,完善生物多样性物种信息数据库;各相关部门应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重点生物物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监测、管理和保护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湖北某在建铁路的环境监理工作中,采用无人机遥感监测的图视频和摄影测量技术,围绕识别工程的影响面积、体积、环水保措施充分性等内容,制订了完整的技术方案,包括无人机选型、飞行航线规划、地面分辨率设定等,并进行了实践。利用外业采集的矢量影像,通过PIX4D软件处理成为全数字三维模型,利用ARCGIS软件测量、归类,平面精度达到厘米级别。进一步对有关数据分析、提炼,从而将监理工作中原先以定性监督为主的方法提升到定量化水平,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出今后应在无人机合法飞行、监理方案、数据库开发等方面继续深化相关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从霾污染遥感监测业务化流程出发,选取EOS/MODIS为主要数据源,MODIS气溶胶产品及气象数据为辅,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利用LM-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算法反演区域大气颗粒物浓度,分析了可获取的遥感监测指标及气象指标对霾污染的贡献率,筛选出可业务化的霾污染遥感评价指标。对2013年1月江苏省2次典型的霾污染进行了星地同步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霾污染遥感监测结果与地面实测结果基本一致,霾污染遥感监测可以作为地面监测的有效补充,宏观反映区域霾污染空间分布,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9.
10.
太湖流域河流入河污染负荷通量与入湖水质响应关系分析——以殷村港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20年1—12月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殷村港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及2020年太湖水位资料为依据,构建了一维水量水质耦合数学模型,建立了入河污染负荷通量与入湖控制断面水质响应关系,以入太湖控制断面殷村港站达Ⅲ类水质水为目标,模拟计算了殷村港站主要污染物入湖水质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殷村港站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水质指标浓度最大值均明显的降低,其中氨氮浓度降低幅度相对较大,主要集中于3—6月;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日均入河污染负荷通量变化相对较小,氨氮日均入河污染负荷通量降低幅度相对较大;殷村港站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水质指标年入河污染负荷削减量分别为24.17,41.43,3.87 t。提出,基于核算出的削减量需进一步结合污染负荷通量过程和污染源溯源分析,确定不同水质指标下入河污染负荷控制方向,为科学合理规划殷村港主要污染物的入河污染负荷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