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完全免费   3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用灰色聚类法对荔湾湖水质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灰色聚类法把湖泊系统当作一个灰色系统来研究,将灰色聚类理论应用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中,以广州市荔湾湖为例,建立不同的聚类指标所拥有的隶属函数,确定聚类权重值,求得最大聚类系数及聚类结果,得出用灰色聚类法进行湖泊水质富营养化评价,既能体现水质等级界线的模糊性,又能充分利用信息,避免了模糊数学法的不合理之处。因而,灰色聚类法是一种简便、客观、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珠江口四大口门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及近滩为主的水域进行浮游藻类发生与关键水质因子 (溶解氧(DO)、活性磷 (PO3- 4-P)、硝酸盐 (NO- 3-N) )的监测与总结 ,得出二者间具有较高相关性。为珠江口水域水质、浮游藻类生态及赤潮研究做些基础工作与贡献。  相似文献
3.
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对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其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累积指数大小顺序为:Cu>Cd>Zn>Pb>As>Cr>Hg,其中Cu是主要污染物,Cd、Zn和Pb的地累积指数较高.在所有监测断面中,地累积级别达到4级(强污染)的有5个断面,即4#(雅瑶大桥)、5#(黄歧)、6#(黄沙)、7#(横滘)和16#(花地涌北出口).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基于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模型的干预--效应法,以及该法包括的环境效应类型的确定、环境干预因子的识别与归类、按当量因子法汇总、数据标准化和赋权评估5个技术步骤,并以广州市2003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广州市酸化、富营养化和光化学臭氧合成效应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2003年排放的酸化污染负荷量约为379.5×103 t SO2当量,主要污染物是SO2的排放(占57.4%);富营养化污染负荷量为657.7×103 t NO3-当量,其中最大排放源来自人类生活(占38.4%);光化学臭氧合成污染负荷量为46.4×103 t C2H4当量,主要来自于公路交通运输(占69.8%).赋权评估表明广州市区域性的环境效应主要为光化学臭氧合成,其环境负荷为32.358×103人当量,其次为富营养化和酸化效应,环境负荷分别为8.138×103人当量和7.915×103人当量.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环境影响的特点,对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预测模式。以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为例,对提出的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可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