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4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2011年-2012年茅尾海水质监测调查资料分析其营养特征,结果显示:茅尾海总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时空差异较为明显,以夏季最为严重,从湾顶河口往南部湾口减轻.有机污染等级为轻至中度,空间分布与富营养状况相似.水体盐度以湾顶河口区域向中南部呈梯度递增,与富营养化指数(EI)、有机污染指数(AI)、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NH2-N)、硝酸盐(NO3-N)、铵盐(NH4-N)、溶解态无机氮(DIN)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湾顶钦江、茅岭江的入海污染是茅尾海富营养和有机污染的主要物质来源,其径流输入与外湾潮流运动综合作用对茅尾海营养分布特征具有控制作用.茅尾海丰、枯水期氮磷比分别为60、18,丰、平水期均以磷营养限制为主,茅岭江是该海湾溶解态无机磷(DIP)的主要贡献者.DIP与盐度、EI、AI相关性不显著,对富营养和有机污染程度的贡献相比COD、DIN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2.
三峡水库“水华”成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4年3月、5月、7月、8月、10月和2005年5月对长江干流29个站点进行了5次调查。2004年3月(旱季)在三峡库区坝前(秭归)发现藻类“水华”,藻类密度达2.73×106 cells/L,优势种类为拟多甲藻。2004年8月(雨季)和2005年4月(旱季)沿香溪河下游及河口区以及香溪河口到三峡大坝干流江段进行了2次6个断面分层调查,两次调查中在香溪河下游以及香溪河口区发现了严重的藻类“水华”,藻类密度高达1.87×107 cells/L 和1.67×107 cells/L,优势种分别为蓝隐藻(1.84×107 cells/L)和美丽星杆藻 (1.34×107 cells/L)。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干流藻类数量和生物量与水库的出水流量有着显著的负相关(Spearman,r=-1.000, r=-0.900, p<0.05),而与可溶性营养盐(NO3 N, PO4 P, SiO3 Si)的浓度无显著的相关性;在2004年7~8月(雨季)香溪河下游及河口区浮游植物生物量与主要营养盐(NO3 N, PO4 P,SiO3 Si)的浓度呈显著负相关(Spearman,p<0.01, p<0.05,p<0.01, n=21);在2005年4月(旱季)该河段藻类密度与主要营养盐(NO3 N N,SiO3 Si)呈显著负相关 (Spearman, p<0.05,p<0.01,n=28),但与PO4 P无显著的相关性。香溪河口到秭归的坝前库区河段藻类数量与主要营养盐(NO3 N, PO4 P,SiO3 Si)没有显著相关性(Spearman, │r│<0.2, n=20)。然而香溪河下游及河口区主要营养盐(NO3 N, PO4 P, SiO3 Si)浓度却低于长江干流。可以推断三峡库区蓄水后干流和支流发生“水华”的最主要原因是筑坝后库区内水动力条件的改变而非营养盐浓度较高。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完工,库区内水体滞留时间的进一步延长,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3.
铈对微囊藻的生长效应及被富集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稀土元素Ce4+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效应及其被铜绿微囊藻富集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当Ce4+的添加浓度小于0.2mg/L时,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当Ce4+的添加浓度大于0.2mg/L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受到抑制。Ce4+在铜绿微囊藻中富集的动力学过程可用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表征。  相似文献   
4.
联苯胺对碱性磷酸酶抑制作用及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联苯胺作为一种危害严重对环境污染物,对小牛肠碱性磷酸酶的酶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随着联苯胺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联苯胺浓度>1.0μg/L时,其抑制程度趋于恒定。运用酶活力研究的动力学模型,在不同的酶底物浓度及不同的抑制剂浓度下,用分光光度法监测酶底物水解产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研究了抑制剂联苯胺对小牛肠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抑制动力学,结果表明,联苯胺对小牛肠碱性磷酸酶的抑制是可逆抑制,属于可逆抑制中的竞争性抑制类型;求得其抑制剂常数Ki为1.28×10-7mol/L。  相似文献   
5.
以Tilman提出的“资源竞争机制学说”为依据,在单因子(光、磷)限制条件下,测定并计算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半饱和常数,以双因子交互作用模型预测它们的生长动态。结果表明;在光强为10.0~17.1uE的磷浓度为3.10~20.0umol的范围内,微囊藻的生长率大于栅藻的生长率,说明磷的增加是微囊藻成为水华  相似文献   
6.
苯丙胺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苯丙胺在不同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低浓度苯丙胺在弱碱性条件下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高浓度的苯丙胺则抑制其生长。苯丙胺对铜绿微囊藻 2 4、48、72、96h的EC50 值分别为 2 4 .52、1 6 .51、1 0 .76、9.60mg/L ,且其毒性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红球藻HB748株在MCM,BBM及BG-11.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结果表明:HB748在这3种培养基中前4d的平均生长速率分别为0.97d-1,0.77d-1和0.63d-1,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在BBM和BG-11中添加MCM中所含等量VB12后,748株在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速率趋于一致,表明VB12,是HB748维持较好的前期生长的必需成分;在VB12的需求满足后.3种培养基无机组分的差异对HB748前期生长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8.
镧对微囊藻的生长效应及被富集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稀土元素La3 对微囊藻生长效应及其被微囊藻富集的动力学过程 .结果表明 :当La3 的添加浓度小于 2mg·l- 1 时 ,对微囊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当La3 的添加浓度大于 2mg·l- 1 时 ,微囊藻的生长受到抑制 .La3 在微囊藻中富集的动力学过程可用表面配位模型表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汉江中下游早春频繁暴发硅藻水华,为探明汉江早春硅藻水华暴发过程及原因,2010年1月1日~3月6日,对汉江干流及部分支流进行了浮游植物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早春期间汉江干、支流的浮游植物密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襄樊及以上各个站点浮游植物密度明显低于襄樊以下,汉江干流各个站点的浮游植物密度明显低于入汉江支流--唐白河。1月7日,唐白河站点浮游植物的密度最高,达5050×106个/L,冠盘藻的比例占9609%;从1月27日开始,汉江干流开始出现水华(1442×106个/L),2月23日达到峰值(2466×106个/L),到3月3日,水华开始消退(666×106个/L),前后共持续了1个多月。相关分析表明,汉江早春期间藻体密度与DO(溶解氧)、STN(溶解性总氮)、STP(溶解性总磷)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Pearson (DO),r=063,p<001; Pearson (STN),r=085,p<001;Pearson (STP),r=077,p〖WTBZ〗<001),与SD(透明度)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earson,r=-044,p<001),而与水体中的SSi(溶解性硅)呈显著的负相关(Pearson,〖WTBX〗r=-035,p〖WTBZ〗<005)。依据汉江干、支流优势硅藻密度的时空差异,可以推测,唐白河中高密度的冠盘藻可能是汉江中下游水华暴发的种源之一;同时分析指出,2010年早春汉江中下游干流水华生消与气象因素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0.
李杰  丁奕  项荣  宋立荣 《生态环境》2010,19(11):2743-2748
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基础,在生物地化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浮游植物的死亡势必引起水生生态系统的改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浮游植物的死亡是浮游植物水华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浮游植物中是否存在与后生动物类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途径,也因此成了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对近年来浮游植物死亡表型、PCD生化证据、诱发条件、分子基础方面研究进行了总结。大量证据表明,浮游植物中存在类似细胞凋亡、类凋亡、自噬等途径的PCD,但Caspase基因除具有死亡执行者功能外,还可能具有看家功能。活性氧(ROS)和一氧化氮(NO)在浮游植物PCD过程中可能起到死亡信号分子的作用。部分浮游植物的PCD可以改善种群生存,但其生态学意义总体而言仍存在许多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