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10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振荡淋洗和土柱动态淋洗实验研究了皂素和柠檬酸复合对土壤中钍的淋洗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将质量浓度为20 g/L的皂素与浓度为20 mmol/L的柠檬酸以体积比1∶10配制复合淋洗液对污染土壤中钍的去除效果最佳,淋洗3.0 h,钍去除率为84.98%;准一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复合淋洗液对钍的淋洗动力学特征;动态淋洗实验中当复合淋洗液用量为1 600 mL时,钍的累积去除量为73.66 mg/kg;淋洗后土壤中钍的酸可提取态、氧化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含量分别减少了79.63%、38.13%和20.34%,残渣态含量变化不大;淋洗后土壤中钍的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皂素对污染土壤中钍(Th)的去除效果,采用振荡淋洗的方法确定淋洗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皂素浓度为2%,pH=5,土液比为1∶40,淋洗时间为6 h时,土壤中Th的去除效果趋于稳定,去除率为37.24%。描述皂素淋洗土壤中Th的最佳方程为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皂素与Th的络合稳定常数lgK=2.263,配位数χ为1.156,表明皂素对Th有较强的络合能力。对比淋洗前后土壤中Th的形态含量和占比可知:淋洗后Th的形态占比变化不大;酸可提取态、氧化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含量减少明显,残渣态含量变化不大。淋洗后稳定指数I_R值增加了0.047,流动指数W_F值减少了6.19%,说明采用皂素淋洗能增加Th与土壤的解吸,增加Th在土壤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吸附性能良好、便于回收利用的新型吸附剂以处理染料废水,采用超声辅助溶胶-凝胶法将铁酸镧(LaFeO_3)经过一步热解负载于生物炭制得生物炭/LaFeO_3磁性复合材料(BC/FL)。其表面形态、结构和组成分析表明:BC/FL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及平均孔径分别为34.67m2/g、0.041cm3/g和7.82nm,磁饱和强度达到40.283A/m,表面含有C=O、C=C=N、C≡C等官能团。批量吸附实验表明,25℃下,当亚甲基蓝(MB)的初始质量浓度为30mg/L时,BC/FL的最佳投加量为1.5g/L,吸附反应在120min达到平衡,去除率可达92.3%,且吸附效果基本不受pH影响。BC/FL对MB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模型可描述其等温吸附过程。化学吸附占主导地位,主要机理为静电吸附、氢键和π-π共轭作用。吸附反应为单分子层吸附且为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4.
成县黄渚镇泥石流形成机理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是黄渚镇常见的地质灾害,具有暴发频次高、暴发突然、破坏性大等特点。基于黄渚镇3条主要泥石流沟的调查和分析,论述了黄渚镇泥石流形成的背景条件、活动特征及形成过程,探讨了黄渚镇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黄渚镇泥石流灾害治理的总体思路,通过稳、拦、排等治理措施,达到改善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的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生物炭和微生物在改善Cr(Ⅵ)污染土壤质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以生物炭-微生物制备的复合材料(BC-MT)在Cr(Ⅵ)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促生效果鲜见报道。以玉米秸秆生物炭为载体吸附铬还原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制备BC-MT,综合考察了BC-MT修复Cr(Ⅵ)污染土壤最佳条件及促生效果。结果表明:藤黄微球菌能成功附着在生物炭上,BC-MT对Cr(Ⅵ)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显著,在BC-MT投加量3%(质量分数,下同)、氮源投加量10g/kg、土壤含水率14%的条件下,修复25d,Cr(Ⅵ)去除率为64.35%,可提取态铬从27.01mg/L降至7.72mg/L。在3%BC-MT作用下,植物生长12周后地上、地下部分总铬含量分别降低了65.15%、49.76%,Cr(Ⅵ)分别降低了94.11%、87.74%,植物株高增加了17.7cm,生物量(以干重计)增加了132mg,叶绿素增加了4.65mg/g,可溶性糖增加了1.69mg/g。由此可见,BC-MT不但能有效降低土壤Cr(Ⅵ)含量,而且促生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包头某铝厂周边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34,自引:16,他引:18  
以包头市某铝厂周边500 m内土壤为研究对象,土壤按0~5 cm、5~20 cm、20~40 cm和40~60 cm分层取样,共采集64个土壤样品,测试了Cu、Pb、Zn、Cr、Cd、Ni、Mn共7种重金属含量,运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区分厂区周边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Cu、Pb、Zn、Cr、Cd、Ni和Mn含量分别为32.9、50.35、69.92、43.78、0.54、554.42和36.65 mg·kg~(-1),受测的7种重金属与内蒙古背景值相比均超标;重金属空间分布表明,重金属在西南方向明显富集,且在表层土壤(0~5 cm)重金属含量最高,重金属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20 cm以下的土层趋于稳定;来源分析表明,土壤周边重金属Cu、Zn、Cr和Mn的来源可能受铝厂及周边工业活动的影响;Pb和Cd来源可能主要与道路交通有关;Ni的主要来源可能受农业活动和土壤母质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水淬渣在稀土氨氮废水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水淬渣原渣和铁改性水淬渣作为吸附剂处理稀土氨氮废水的工艺条件和吸附机理,实验表明,原渣和改性渣处理稀土氨氮废水的最佳反应时间都为60 min,原渣的最佳投加量为0.015g/mL,而改性渣的最佳投加量为0.01g/mL,原渣的氨氮去除率为(59.9±2.49)%,而改性渣的氨氮去除率为(79.24±1.21)%。...  相似文献   
8.
热活化过硫酸盐(PS)可降解有机污染物,但通常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成为制约降解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提高热活化PS效率,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活性炭(AC)并以对硝基苯酚(PNP)为目标污染物,考察AC强化热活化PS降解PNP的效率,分析pH值、PS浓度和AC投加量等因素对PNP降解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AC可以明显强化热活化PS降解PNP,在AC=1.0g/L,PS=2.0mmol/L,PNP=10.0mg/L,T=50℃和pH=3.5条件下,120min时AC/PS体系对PNP降解率可达100.00%,而PS体系对PNP降解率仅为31.69%.自由基猝灭实验表明,AC/PS/PNP体系为自由基反应,SO4·-和·OH共同参与PNP降解且以SO4·-为主导.机制分析阐明AC上的表面缺陷为活性位点,其与PS中O—O键作用导致O—O键键能降低,进而O—O在热活化下均裂形成SO4·-.PNP降解中间产物分析表明AC仅提高了热活化PS降解PNP反应速率,未改变PNP的降解路径.  相似文献   
9.
两种油料作物秸秆生物炭对土壤中铅的钝化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利用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丰富的环境友好型材料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钝化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人工模拟铅污染土壤进行培养试验,以3%的比例分别施加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秸秆生物炭(BRS)和胡麻(Sesamum indicum)秸秆生物炭(BFS),研究了两种生物炭对铅污染土壤中Pb形态变化的影响。通过施加生物炭后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有机质(SOM)的变化,结合扫描电镜(SEM)、Brunauer-Emmett-Teller(BET)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和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手段对生物炭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探讨了两种生物炭对土壤铅的形态转化影响机制,为生物炭修复铅污染土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施加BRS和BFS后土壤pH值分别升高了0.79和0.98,CEC分别升高了13.97 cmol·kg~(-1)和15.92 cmol·kg~(-1),SOM分别升高了31.031 3 g·kg~(-1)和36.247 7 g·kg~(-1),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碳酸盐结合态铅含量降幅最为显著,分别为10.89%和9.7%,可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态铅含量略有降低,而残渣态铅含量增幅较大,分别达到了18.01%和17.56%。铅形态变化是土壤pH升高、CEC及SOM含量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铅含量与土壤pH、CEC、SOM达到极显著相关。综上,两种生物炭对铅污染土壤具有良好的钝化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包头城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考察包头城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在包头城区范围内布设88个采样点,测定土壤中Cd、Pb、Cu、Zn、Cr的含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关系,评价其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了包头城区土壤,Cd、Pb、Cu、Zn普遍超标,且均在冶金工业区出现极大值;城区土壤重金属呈现由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及燃煤活动共同作用的复合污染态势;5种重金属综合评价结果为重度污染,其中Cd的单因子指数均值达到7.05,已对居民健康造成威胁和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