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测量技术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高低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测量技术水平的高低。最近几年,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也在紧随这一潮流,不断进步。本研究就将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这一主题进行阐述,使广大民众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李耕 《福建环境》2000,17(4):11-11,18
在塞曼效应和背景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量镉浓度中,使用磷酸溶液作为基体改进剂,能够提高镉对直度的稳定和分析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3.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毒素污染威胁供水安全,本文简要介绍了常见的藻毒素的基本特性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对藻毒素的检测与受到污染水源水的处理工艺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毒素污染威胁供水安全,本文简要介绍了常见的藻毒素的基本特性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对藻毒素的检测与受到污染水源水的处理工艺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岩溶流域不同水体硝酸盐的来源解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解析岩溶流域不同水体中硝酸盐的来源和转化过程,运用δ~(15)N-NO~-_3、δ~(18)O-NO~-_3和δ~(18)O-H_2O多同位素示踪技术和水化学分析方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硝酸盐时空分布特征、来源及转化过程进行分析,并利用SIAR模型,计算不同端元对水体硝酸盐的贡献比例.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溶解性无机氮以NO~-_3-N和NH~+_4-N两种形态为主,地下水样品中的NO~-_3-N浓度在平水期和枯水期的超标率分别为7.89%和16.67%.时间上,枯水期水体硝酸盐平均浓度高于平水期.空间上,旱地集中区(凯伦河至松柏山水库坝前区域)地下水硝酸盐浓度明显高于水田集中区(干河区域),旱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区(凯伦河区域)地表水硝酸盐浓度普遍较高.水体硝酸盐转化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土壤有机氮、粪便污水和化肥为水体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对地表水硝酸盐的贡献比例分别为36.7%、 34.7%和28.6%,对地下水硝酸盐的贡献比例分别为39.9%、 34.9%和25.2%.  相似文献   
6.
岩溶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定量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岩溶地区花溪河流域典型农业区为研究对象,运用δ15N-NO3-18O-NO3-和δ18O-H2O同位素示踪技术和水化学分析方法,阐明了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分布特征,并揭示其来源和形成过程,基于R语言下运行的贝叶斯模型(stable isotope analysis in R),对研究区水体中各种硝酸盐来源的贡献比例进行了定量识别.结果显示:受碳酸岩盐风化的控制,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硝酸盐在研究区水体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明显;在研究区水体硝酸盐形成过程中,硝化作用起主导作用,水体中的硝酸盐来源主要有化肥、降雨中的氨盐、土壤有机氮、粪便和污水,与地表水相比,地下水中硝酸盐受粪便和污水的影响较大;基于SIAR源解析模型分析,大气沉降、化肥、土壤有机氮和粪便污水对研究区地表水硝酸盐的贡献比例分别为3.97%、26.87%、36.80%和32.37%,对地下水硝酸盐的贡献比例分别为2.83%、13.96%、21.03%和62.18%.  相似文献   
7.
吹扫捕集-色质联机测定水中挥发性硫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吹扫捕集-色质联机测定水中挥发性硫醚,采用外标法,使用SIM模式对甲硫醚、乙硫醚和二甲二硫醚三种成分进行定量,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0.02、0.05和0.08μg/L,三种物质浓度在0.40~40μg/L范围内,测定结果有良好的线性,一次回归曲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0.9999和0.9999。利用该方法对内河等实际样品进行分析,结果平行性良好,加标回收率在75.2%~88.4%之间。  相似文献   
8.
采用固相萃取结合液相色谱的方法,对可能有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某水库中的藻体和水样分别进行提取分析,在藻体中检测出微囊藻毒素LR,并确定产毒的藻种为水华微囊藻。同时对微囊藻毒素LR的测定方法进行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