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7篇
安全科学   106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217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相控阵超声检测中的楔块选型、扇扫描角度范围、探头位置等关键工艺参数进行研究;与电站系统薄壁(4mm~14mm)小径(φ32mm~89mm)管的实际检测相结合,分析总结了楔块匹配、扇扫描起始角度、扇扫描范围、焊缝余高等因素对声场分布、检测灵敏度及声压透过率的影响及控制原则;最后给出了壁厚4mm~8mm的小径管焊接接头的检测工艺设置。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的中国,多年经济高速增长铸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成绩,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矛盾和问题就是: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既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消除党和人民"心头之患"的必然要求,又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以下简  相似文献   
3.
2014年是我国再生资源行业有史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进入调结构、压产能新常态,制造业、房地产疲软不振,资源总需求下降,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走低。这些不利因素叠加,致使国内再生资源市场持续低迷,价格全面下行,企业经营困难,再生资源行业进入转型升级的瓶颈期。面对新常态,研究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升级,提高综合效益,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才是再生资源行业的主攻方向,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山地城市次级河流因季节性降雨容易导致沉积物中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沉积物可能具有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本文采集了重庆市主城区19条次级河流表层沉积物,分析了7种重金属元素(V、Cr、Ni、Cu、Zn、Cd和Pb)的污染水平,解析了重金属污染来源,并从流域层面评价次级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与背景值(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除V外,其它6种重金属元素超标1.1~6.7倍.富集系数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沉积物中重金属V、Ni和Pb均未发生富集(富集系数小于1.5),且主要来源于自然源.Cd、Zn、Cu和Cr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6.63、2.31、1.90和1.40,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Cr、Zn和Cu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的排放.主城区次级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值范围为77~382,均值为228,总体属于中等生态风险等级.空间分布上,重庆主城区西北部汇入嘉陵江的次级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表现出较高的生态风险,东南部汇入长江的次级河流表层沉积物表现为相对较低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北京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现称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它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五大宫(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之首。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湿地土壤-植物-地下水稳定氧同位素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极端干旱事件频繁发生,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受破坏。为此,于2014年鄱阳湖湿地保护区两个断面分层采集0~100 cm土壤,并采集优势种植物和河湖水以及地下水数据,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土壤-植物-河湖水-地下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并探寻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结果表明,两断面土壤水氧同位素变化范围分别为–10.48‰~–5.23‰和–12.39‰~–6.55‰,算术平均值分别为–8.36‰和–8.63‰。断面一表层(0~30 cm)土壤水氧重同位素较富集,且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断面二表层(0~40 cm)土壤水中氧同位素组成基本无变化。断面一的地下水主要是受降水补给,断面二可能是受降水和河湖水共同补给。鄱阳湖湿地两断面优势种植物虉草叶片水的氧同位素值最大,为–0.9‰,其次是灰化苔草和芦苇,分别为–4.23‰和–5.25‰。  相似文献   
7.
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于2022年2月4—20日在我国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办,主要会场有北京奥体中心、北京延庆县和张家口市崇礼县.为了模拟分析冬奥会空气质量情况,利用冬奥会同期(2006—2016年2月)北京市和张家口市空气质量资料及韩国气象厅天气图资料(2013—2016年2月),分析该时段重污染发生的频次,统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形势出现概率及污染传输路径,并结合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NAPQMS),评估不同减排方案对ρ(PM2.5)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2006—2016年冬奥会同期,北京奥体中心和延庆县发生重污染天气的概率分别为17%和9%,污染发生的风险频率为北京奥体中心>延庆县>张家口市,并且北京奥体中心和延庆县在2月13—16日易出现持续的重污染天气过程;② 2013—2016年2月不利于污染扩散的天气形势出现概率较为频繁,尤其在850 hPa高度和地面,不利天气形势出现的概率分别为35%和41%;地面偏南风易将在北京西南方滞留较长时间的污染气团沿太行山输送至北京;③ 冬奥会期间,若于2月2—12日及17—20日将京津冀及周边城市污染物排放量在当前的基础上减排50%、2月13—16日减排75%,将可能不出现重污染日.严格控制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是保障冬奥会期间空气质量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潘延安  雷沛  张洪  单保庆  李杰 《环境科学》2014,35(5):1727-1734
采集重庆园博园龙景湖不同区域沉积物样柱,分析沉积物上覆水和孔隙水中氮磷垂直分布特征,并利用一维孔隙水扩散模型(Fick定律)来估算氨氮和正磷酸盐的扩散通量和年负荷贡献量.结果表明,龙景湖沉积物-水界面氨氮从上覆水到孔隙水在垂直剖面上总体都呈现出增大趋势;表层(0~5 cm)沉积物孔隙水中氨氮平均浓度为6.13 mg·L-1±3.07 mg·L-1,是上覆水氨氮平均含量10倍.正磷酸盐垂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先增大再减小,在表层孔隙水出现极大值;沉积物孔隙水中正磷酸盐平均浓度为2.01 mg·L-1±1.05 mg·L-1.所有区域氨氮均表现为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新增淹没区库湾区域氨氮扩散通量低于6.0 mg·(m2·d)-1,龙景沟水库、龙景湖主湖原有湖区氨氮扩散通量分别高达47.19 mg·(m2·d)-1、40.29mg·(m2·d)-1.原有湖区正磷酸盐表现为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扩散通量仍以龙景湖主湖及龙景沟水库最大,为7.89mg·(m2·d)-1、6.13 mg·(m2·d)-1.新增淹没区的河道、库湾及赵家溪部分区域正磷酸盐却表现为由上覆水向沉积物中扩散,扩散通量为-1.93~-2.78 mg·(m2·d)-1.整个湖区氨氮年负荷贡献量为3.95 t·a-1,新增淹没区贡献率为85%;正磷酸盐年负荷贡献量为0.357 t·a-1,新增淹没区贡献率为72%.  相似文献   
9.
三种植物对UV-B辐射和臭氧污染的电生理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仙人掌、芦荟和假明镜对紫外线UV-B辐射和臭氧胁迫的电生理响应。不同植物在不同胁迫下电生理响应不同,反映了植物对UV-B辐射和臭氧胁迫的敏感程度和耐受性存在差异。对UV-B辐射胁迫的耐受性从弱到强依次为假明镜、芦荟和仙人掌。对臭氧胁迫的耐受性从弱到强依次为仙人掌、假明镜和芦荟。植物电生理的测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对胁迫的敏感性和耐受性。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可望通过研究植物的电信号响应来筛选监测环境变化的指示生物,还有望用来预测全球污染日益严重的形势下植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10.
系统响应气候变化脆弱性定量评价国内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评价气候变化脆弱性是人类采取适应性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减少其不利影响的关键和基础。在对气候变化脆弱性有关概念进行讨论,及对国际、国内系统响应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研究回顾的基础上,对中国近十几来有关气候变化脆弱性定量评价研究的成果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气候情景的模拟预测、系统变化过程的模拟、脆弱性指标的选取及脆弱性层次的划分。最后,从评价对象、技术手段、指标体系、时间尺度等方面探讨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