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县生态环境监测站(以下简称“区县站”)是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垂改后其职能定位、机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于一些地方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缺乏整体性与协同性,各地区县站在管理模式、职责界定、履职保障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顺畅、不清晰和不充分等问题。为保障区县站对职能的履行、优化生态环境监测资源配置,建议各地完善地方性配套方案,正确处理区县站与执法部门、各上级监测站、社会监测机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区县站的机构属性、职责范围,并结合实际确定可委托社会化监测机构开展的业务范围,并优化区县站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2.
经济结构调整的污染减排效应:以COD减排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名升  周磊  陈远航  李茜  张建辉 《环境科学》2014,35(8):3212-3218
经济结构调整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为定量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对污染减排的影响,将全国分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4个子区域、工业分为39个行业,以化学需氧量(COD)为例,通过构建模型分析区域结构和行业结构调整对总量减排和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0年:1中国COD排放量由1445×104t降至1 238×104t,11 a间共排放14 950×104t.其中东部地区排放量最多,占总量的比重约为35.6%.2在工业COD排放量中,造纸及纸制品业排放量最大,占工业COD排放量的35.8%.3四大地区经济结构变化减少COD排放420×104t,使COD排放强度降低1.29%.4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的变化减少COD排放533×104t,使COD排放强度降低3.1%.研究结果对指导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的核心增长极,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伴随高速的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长株潭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文章从土地利用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质量状况、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资源能源利用等方面入手,综合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的环境压力,主要体现在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与土地需求的矛盾凸显,"摊大饼"的扩张模式带来生态风险;重工业和污染排放集聚,累积性污染突出;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形势不容乐观;资源能源利用方式粗放等。结合城市群区域规划,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公安消防部队作为处置化学事故的力量之一,其主要任务就是对受害人员及事故现场进行彻底洗消.针对当前化学事故多发的情况,本文对化学事故中应急洗消方案的制定和内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应急洗消方案制定的基本流程;提出了化学事故三阶段应急洗消方案,包括洗消准备阶段、洗消实施阶段和撤收阶段,详细论述了各阶段的基本任务及人员部署,实现了洗消方案的科学化、合理化.此方案的提出对化学事故中的应急洗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区域排污规模与污染治理的协调性,构建了排污规模与污染治理协调度模型,并以2006、2013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制约排污规模和污染治理协调性的主要矛盾是污染治理能力的落后,全国70%以上地区污染治理能力均滞后于污染物产生规模;国内治理能力在研究期间不断提高,区域差异在不断缩小,治理能力过度滞后的省份由14个减少到2个;除江苏外2013年其余各地区均有1项或多项污染物的治理能力滞后,其中生活废水治理能力滞后的区域最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协调性的重要因素,2013年协调度与地区人均GDP基本呈线性关系。模型实证计算结果与主观判断也较为吻合,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区位商的我国流域水质污染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十大流域河流污染的空间分布集聚性较为显著,运用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商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十大流域水污染状况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海河、淮河、黄河和辽河的污径比在2002—2012年均大于0.04,2012年污径比的区位商均达2.6以上,并在11年间整体呈升高态势,表明全国河流污染在这4个流域呈现集聚现象,十大流域水质污染的空间差异性不断加深。从水资源量、污染排放、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海河、淮河、黄河和辽河污染较重的原因,其中单位水资源污染物负荷较重是直接原因,水资源短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导致水资源承载力不堪重负,而生活污染愈加严重、重污染行业集聚效应以及面源污染加剧都给水质改善带来巨大压力,亟需在这些流域加大综合减排力度。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电力区域调配的污染物转移效应,构建了电力传输的污染转移模型,并以SO_2和NO_x为例对2006、2015年数据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5年电力行业SO_2、NO_x排放强度分别由2006年的4.03、2.18 g/(kW·h)下降到0.69、0.77 g/(kW·h)。2015年,16个电力净输入区通过电力跨区域传输的SO_2、NO_x转移量分别为47.8×10~4、53.0×10~4t,占这些地区电力行业SO_2、NO_x排放量的24.1%、24.2%;14个电力净输出区通过电力跨区域传输的SO_2、NO_x转移量分别为-54.6×10~4、-52.1×10~4t,占这些地区电力行业SO_2、NO_x排放量的26.5%、22.8%。研究结果对于分析区域物质流动所隐含的污染流动,全面认识区域污染物排放格局,制定合理的区域污染减排目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1-2015年松花江流域水污染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1-2015年松花江流域国家监测网30个可比断面监测数据,从流域和断面水质变化、各项指标超标情况和浓度变化、污染负荷等方面分析了松花江流域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特别是2007年以来有比较明显的改善。该流域长期以来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污染均有明显改善,但氨氮污染改善不明显。在继续加强COD排放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有效削减氨氮排放是促进松花江水质改善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关系模型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名升  孙媛  陈远航  张建辉 《环境科学》2014,35(3):1198-1204
为分析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的相互影响,构建了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关系模型,将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的关系划分为低污染-高质量、高污染-高质量、高污染-低质量、低污染-低质量这4种类型,探讨不同类型间的演变路径,并以2005~2010年中国各地区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省区属于高污染-低质量类型,且研究期内类型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大部分省区环境质量指数高于污染排放指数,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污染物减排是各地所面临的首要环境问题;中国目前正处于环境治理的关键时期,应防止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的过度扰动.研究结果有助于各地区研判环境形势,推进污染减排,从而最终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并将生态环境监测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中统筹推进。回顾改革历程,成效明显,生态环境监测地位作用、基础能力、数据质量、支撑效能、服务水平均得到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本文将需求与问题作为改革的逻辑起点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环境监测改革需要坚持的原则与策略、重点任务以及改革成效的检验标准,以期为生态环境监测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