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为了解汕头东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笔者于2020年7月、11月和2021年4月、12月对汕头东部近岸海域开展4个航次的调查,分析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联。结果显示,4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4种,其中,环节动物14种、节肢动物10种、软体动物9种、其他类11种。优势种类以内卷齿蚕(Aglaophamus sp.)、光滑倍棘蛇尾(Amphioplus laevis)为主。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10.4 ind./m2和133.47 g/m2,总栖息密度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总生物量变化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68~0.99, 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35~0.64, 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9~0.98。聚类分析表明,调查到的大型底栖动物可分为5个群落。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显示,夏季时群落因受扰动表现为不稳定状态,而春、秋、冬季则较为稳定。典范对应分析显示,不同季节影响大型...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外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评估方法,结合国内研究现状,选取了3种Brey模型对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进行估算,通过2015—2017年连续3个季度对胶州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最终结果表明: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与其他海域相比具备较高的水平,次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其中夏季为最高;湾内高值区位于湾顶中部红岛以南到向西偏移至大沽河口和红石崖附近。分析发现历年来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基本保持稳定,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资源的变化是造成次级生产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研究推荐使用Brey(2012)模型来估算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春、夏、秋季的估算结果分别为880.17、1 537.64、458.33 kJ/(m~2·a)。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