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54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地域天然伊利石表面酸碱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电位滴定技术和恒定容量表面络合模式表征不同来源天然伊利石的表面酸碱性质。鉴于固体基质在酸量滴定过程中发生溶解,相应的滴定上清液被视为体系空白。考虑到水解铝、硅酸和伊利石表面活性位之间的表面络合或沉淀反应,提出两种表面质子反应模型。对其中的特例,还考虑了表面离子交换反应。模拟程序的拟合结果显示两种模型对水解伊利石体系的滴定行为均可获得满意的描述。相的的表面固有酸度常数表明样品的酸碱性质之间存在一些共性。  相似文献   
2.
砷是一种有毒元素,自然界较常见的砷为三价或五价,三价砷有强毒性,五价砷毒性较弱.先进行前期处理将三价砷氧化为五价,以备下一步砷的去除.为此,试验用纯氧、双氧水使用2种氧化剂,将三价砷氧化成五价并比较不同温度、酸碱环境、氧化剂浓度、是否添加催化剂铜等参数.发现碱性环境较酸性环境有利砷的氧化,双氧水氧化效果比纯氧好,可能是它的反应活化能远小于纯氧的缘故.  相似文献   
3.
铝氧化物-水界面化学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水体中,铝氧化物矿物表面上的吸附等各种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属阳离子、无机阴离子和一些天然有机物的迁移转化和归趋.在水处理等工业领域中,铝氧化物由于其水合表面的吸附能力而被用做离子交换剂和催化剂载体.因此,对铝氧化物表面化学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铝氧化物-水界面上的反应十分复杂,对各种无机、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结合能力取决于氧化物固相表面性质、溶液条件和吸附质的性质.从对铝氧化物表面荷电特性和吸附活性的认识出发,就各种铝氧化物的结构特征和表面反应活性及其在水处理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用自来水和去离子水配制不同的pH溶液,测定涡虫生存及再生的情况,以及涡虫可承受的pH变化幅度,确定日本三角涡虫对不同酸碱环境的耐受性。结果表明涡虫对酸碱环境的耐受力较强。  相似文献   
5.
酸碱指示剂滴定法测定废水的中的OH-,CO3^2-,HCO3^-碱度时,S^2-对测定有干扰,此干扰可用H2O2掩蔽。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典型土壤酸碱缓冲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酸沉降和化肥施用等外源性酸输入的影响,三峡库区土壤面临着严重的酸化威胁。通过选取三峡库区两种典型土壤(紫色土和黄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酸碱滴定法对土壤酸碱缓冲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p H范围内,紫色土(p H 6.5~2.5、6.2~11.5)和黄壤(p H 5.6~2.8、5.5~10.7)的p H变化与外源性酸、碱加入量均呈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分段拟合获取的缓冲容量结果显示,紫色土酸、碱缓冲容量分别为101.3、34.6 mmol/kg;而黄壤酸、碱缓冲容量分别为105.3、38.0 mmol/kg。黄壤和紫色土主要受碳酸钙与阳离子交换的缓冲作用;缓冲体系及初始p H、机械组成等土壤理化性质的不同是导致库区典型土壤酸碱缓冲容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总体表现为黄壤酸、碱缓冲性能略优于紫色土。此外,由于近年来酸沉降和氮肥用量的增加,使得库区土壤面临的酸化威胁呈上升趋势。该结果对库区土壤环境容量和典型土壤酸化潜势等研究具有参考价值,还可为区域外源性酸临界值评估以及应对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高含磷剩余污泥为对象,采用超声波处理、热处理和酸碱调节3种减量化技术,研究了细胞物质溶解过程中COD、氮、磷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超声最大时间为1.0 h、声能密度为0.167~0.500 W/mL的实验条件下,超声波处理中污泥减量和细胞物质的释放效果随超声时间延长而提高,声能密度对释放效果的影响较小;在热处理中,污泥减量和细胞物质的释放效果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热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但热处理温度的贡献大于热处理时间;在超声波处理和热处理(除热处理温度为50 ℃外)中,污泥上清液TN中均以有机氮为主,NH3-N次之;在酸碱调节处理中,只有在初始pH为12.0时,处理4.0 h后才会有一定的污泥减量和溶解效果,但污泥浓度下降不明显.3种减量化技术中,超声波处理最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8.
酸碱-微波耦合预处理后不同EPS组分在污泥厌氧消化行为中扮演的角色进行研究,通过产甲烷潜能实验评价其甲烷转化性能。结果表明:酸碱-微波耦合预处理通过溶出胞内有机物和改变EPS的分布来影响污泥产甲烷行为。甲烷累积产量最优预处理条件为pH=10,微波500 W,预处理时间120 s。此时,预处理后溶解型胞外聚合物(S-EPS)中的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浓度达到11460 mg/L,是对照组浓度的184.5%,累积甲烷产量为89.08 mL/g,较对照组增加59.9%。碱处理(pH=10和12)时,S-EPS对累积甲烷产量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16.6%和30.4%,远高于松散结合型胞外聚合物(LB-EPS)与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TB-EPS)。在48 d的厌氧消化过程中,S-EPS对产甲烷的贡献率在1~4 d内快速升高,随后缓慢持续下降。因此,酸碱-微波耦合预处理通过强化污泥S-EPS中的多糖、蛋白质等有机质的溶出,促进污泥甲烷化。  相似文献   
9.
大家知道,手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有了这双手,我们才能从事各种劳动,也才会有“双手创造了世界”的说法。但是,手臂也是很容易遭到伤害的部位,电击、酸碱腐蚀、机械伤害等都可能对手臂造成伤害,严重的可能导致残疾甚至死亡。如何避免工人的手臂在劳动中遭受伤害,手臂防护用品就要派上用场。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离子强度、不同金属离子对土壤中PAHs表观解吸水平的影响.根据Pearson原理计算了菲、荧蒽、芘和苯并[k]荧蒽等几种PAHs的碱性特征参数并据此分析了其酸碱性类型.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解吸液中离子强度并非影响土壤中PAHs解吸的控制要素;不同硬度酸性金属离子与PAHs之间的酸碱作用是影响土壤中PAHs解吸水平变化的关键.硬酸性金属离子Ba2+、Al3+、Ca2+对土壤中PAHs的解吸具有促进作用,软酸性离子Hg2+、Ag+则具有抑制作用,比较而言交界酸性金属离子Cu2+、Fe2+、Zn2+在提高土壤中PAHs解吸上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