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90篇
安全科学   192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63篇
综合类   330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1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ABSTRACT

In this study, a three-dimension (3D) computational model wa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ake grilles of two different fuel cell vehicles. The models of the intake grilles wer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zes of two vehicles, namely, Roewe 950 and Toyota Mirai, considering the heat dissipation unit to simplify the heat transfer model of the vehic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lative to Roewe 950, Mirai intake air flow rate was approximately 10% higher, the heat transfer capacity was approximately 7% higher, and the intake grille area was larger. The coolant outlet temperature of Mirai was lower than that of Roewe 950, which was beneficial for the long term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a fuel cell. This comparative study provided guidance for the intake grille and radiator design of fuel cell vehicles.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fuel cell vehicles on the market and conventional vehicles was that in the former,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as replaced with a fuel cell stack, which had insufficient heat transfer capacity because of the reducing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creasing the intake grille area and the heat exchange capacity of the radiator were the key issu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el cell vehicles. In this study, an optimal window opening angle of the radiator fin of 23° provided a maxim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地区坡地发育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坡地发育是地貌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三峡地区坡地发育的研究对三峡库岸稳定性的评估和三峡移民的土地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从概括坡地发育的研究进展,阐述科学家们对坡地发育的不同看法入手,引出三峡地区坡地发育的特殊性。初步研究三峡地区的坡地发育具有分段式分进的特点,包括中山峰陡坡的剥蚀后退过程,山顶缓坡的风化剥蚀夷平的过程,上段斜坡的片流坡地侵蚀过程,下段陡坡的剥坡后退过程,山麓堆积缓坡的剥蚀过程等。通过分析三峡地区坡地的五种坡段的成因、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对三峡库区的稳定性和三峡移民的土地开发的影响,预测未来的三峡库岸,大部分为剥蚀陡坡,部分为崩塌滑坡陡坡,三峡沿岸城镇开发建设的重点将是库岸有坡地的防护工程。  相似文献   
3.
4.
地形因子和植被覆盖是区域灾害评价的关键指标,也是山区型村镇建设生态安全评估的重要内容.为探析山区型村镇建设的生态约束条件,以赤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98—2018年SPOT_VGT NDVI数据,利用地形位置指数(Topographic Position Index,TPI)和坡度位置指数方法,研究了赤水河流域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地形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赤水河流域内,1998—2018年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呈缓慢上升趋势,斜率为0.004 7;NDVI>0.60的集中连片区域主要分布在古蔺县北部、赤水市大部和习水县西北部,占赤水河流域总面积的8.42%;Sen's slope在0.009~0.015区间时,赤水河流域植被生长增强趋势最明显,主要集中分布在赤水河中上游、二道河以及下游的大同河干流地区.②TPI在-39.4~34.3区间的面积最多,为6 221.63 km2,占赤水河流域总面积的34.05%;将赤水河流域坡度类型划分为山脊、上坡、中坡、平坡、下坡、山谷6个坡度位置类型,其中,中坡面积(7 792.02 km2)最大,占流域总面积的42.64%,表明TPI数值较小且坡度大于5°的区域是赤水河流域地形主体.③赤水河流域植被在山脊的平均NDVI最高,为0.747,且山脊平均Sen's slope最高,为0.007 2;山谷平均NDVI最低,为0.709.研究显示,赤水河流域植被分布在118.5~486.9的TPI区间或分布在山脊处时整体生长较好,且生长增强趋势最明显.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空间变异性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着重阐述不同估值方法在多孔介质污染物运移空间变异分析中的应用.实践表明,地质统计学方法能够弥补经典概率统计方法在评价区域化变量空间变异性方面的不足,从而对多孔介质中污染物运移的空间变异性做出更切合实际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环境空气监测点位优化中,为反映优化后点位的整体代表性,需要在允许的测定误差内以最少的测点反映区域内较长时期的整体污染水平、污染分布状况和污染趋势.本文以博山城区为例,利用地理变异系数法和Fisher最优分割法对所布设点位进行数理统计.该方法使用简便,分级自然,避免了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优选结果具有较强的整体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震力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滑坡稳定性与地震力的关系.以剩余推力法为基础推导了基于地震力的滑坡稳定性计算公式及步骤。根据该公式计算的几个滑坡稳定性结果,得出了在滑坡稳定性评价中是否考虑地震力很有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进而影响正确作出是否对滑坡进行治理的决策的结论。由此可见,地震力的作用是滑坡稳定性分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元磨高速公路边坡生物防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云南元磨高速公路的边坡生物防护的植物筛选技术和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试验探索了湿法喷播中草灌的比例问题,发现了短萼灰叶(山毛豆)是适宜的灌木种,并提出了“两步施工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获取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飞行着靶姿态.方法 提出一种基于2台高速相机双光轴交汇的测量方法,即利用2台相机同步拍摄,获得各自物体的姿态角度,根据相机光轴方位、相机与目标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推导出物体着靶角的数学表达式,结合实际应用需求,获得几种特殊情形下的简化形式.结果 把该方法应用于跌落试验的实测分析,迅速且准确地获得了物体的着靶姿态.结论 该方法中相机的布置方式受试验场所的约束较小,可为跌落、高速撞击等异常安全性试验研究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0.
针对阴山北麓生态环境特点和主要环境问题,以固阳县忽鸡沟乡大六分子村为基点,应用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恢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通过实施以林草建设为核心的一系列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使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为阴山北麓广大地区生态恢复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