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5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366篇
安全科学   98篇
废物处理   166篇
环保管理   197篇
综合类   782篇
基础理论   237篇
污染及防治   171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47篇
灾害及防治   1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The rapidly changing climate is posing growing threats for all species, but particularly for those already considered threatened. We reviewed 100 recovery plans for Australian terrestrial threatened species (50 fauna and 50 flora plans) written from 1997 to 2017. We recorded the number of plans that acknowledged climate change as a threat and of these how many proposed specific actions to ameliorate the threat. We classified these actions along a continuum from passive or incremental to active or interventionist. Overall, just under 60% of the sampled recovery plans listed climate change as a current or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threatened taxa, and the likelihood of this acknowledgment increased over time. A far smaller proportion of the plans, however, identified specific actions associated with ameliorating climate risk (22%) and even fewer (9%) recommended any interventionist action in response to a climate-change-associated threat. Our results point to a disconnect between the knowledge generated on climate-change-related risk and potential adapt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knowledge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an important instrument of conservation action.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了超临界CO2回收废弃印刷线路板的实验。以温度、压强、时间和夹带剂为实验因素,通过对实验前后样本在重量、厚度、弯曲强度和断裂强度四方面变化的分析考察了各实验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影响超临界CO2法回收印刷线路板的最主要因素为温度、时间和夹带剂,超临界CO2法回收废弃印刷线路板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270℃,压强大于7.38 MPa,时间3 h,夹带剂(水)160 mL。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压强对实验结果的非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孕激素左炔诺孕酮(LNG)对鱼类脂质代谢的影响,将刚孵化的稀有鮈鲫仔鱼置于0.8和6.5ng/L LNG暴露6个月至性成熟,考察其生长指标、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脂质和脂蛋白含量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0.8,6.5ng/L LNG暴露显著降低70dph稀有鮈鲫的体重和肥满度,且6.5ng/L LNG暴露显著降低180dph雌、雄鱼的体长或体重;(2)0.8,6.5ng/L LNG暴露导致180dph成鱼肝脏出现细胞空泡、肝细胞肿胀等损伤;(3)0.8,6.5ng/L LNG暴露显著降低180dph雌鱼肝脏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含量,且6.5ng/L LNG暴露显著降低雌鱼血浆中甘油三酯的含量,但对雄鱼肝脏及血浆的脂质含量无显著影响;(4)0.8,6.5ng/L LNG暴露显著降低180dph雌鱼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sn) mRNA的表达水平,且6.5ng/L LNG暴露显著降低180dph雄鱼肝脏中fasn及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acaca) mRNA的表达水平.由此可见,LNG长期低剂量暴露可抑制稀有鮈鲫的生长、诱导肝细胞损伤、引起肝脏和血浆脂质含量发生性别差异性变化,并影响肝脏中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表明LNG在低浓度下可干扰稀有鮈鲫的脂质代谢,提示LNG对鱼类种群具有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稀土王国"江西省赣南地区离子型稀土矿对周边水体环境的影响,以离子型稀土矿分布密集区定南县濂江月子河流域和龙迳河龙头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研究区特征污染物ρ(NH4+-N)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揭示其主要污染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离子型稀土矿停产整顿半年后,濂江月子河流域和龙迳河龙头流域ρ(NH4+-N)超过1.00和2.00 mg/L的采样点分别达72%和68%;pH范围为2.95~7.66,平均值分别为6.23和5.53,水体总体上偏酸性;ρ(TN)、ρ(NH4+-N)、EC与ρ(NO3--N)变异系数较大,均介于0.80~1.50之间.②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ρ(NH4+-N)与ρ(TN)、EC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ρ(NH4+-N)与pH呈显著负相关(P < 0.05).③流经稀土尾矿区的水体中ρ(NH4+-N)随距离增加呈现明显的空间梯度分布特征,即距稀土矿区边界200 m处水体中ρ(NH4+-N)最高(12.20~200.00 mg/L),其次为1.15 km内(3.69~11.80 mg/L)及3.5 km以上水体(0.80~1.51 mg/L),矿区周边未受到采矿活动影响的水体中ρ(NH4+-N)最低(0.03~0.15 mg/L).④PCA结果表明,2条河流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为ρ(TN)、ρ(NH4+-N)、pH和EC,主要受到周边稀土矿山尾矿的强烈影响.研究显示,离子型稀土矿原位浸矿开采停产半年后,重点小流域水体中ρ(NH4+-N)高概率超标的现状仍然存在,受稀土开采活动影响较大.建议进一步开展重点小流域NH4+-N剩余"库容"精算和矿山周边地表水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5.
采用XRF,ICP-MS,XRD及SEM-EDS检测手段,研究了废旧阴极-赤泥高温协同处理所得熟料的溶出性能.结果表明,Na2CO3浓度,温度,时间及液固比因素对Al2O3,Na2O溶出率TFe2O3的富集效果的影响趋势一致.最适宜溶出条件为:Na2CO3 30g/L,温度50℃,时间30min,液固比8.该条件下,熟料中Al2O3和Na2O溶出率分别高达为87.41%和92.51%;相应的SiO2和CaO溶出率仅为3.02%和0.36%,铁矿物几乎不溶.溶出渣中的TFe2O3含量从熟料中23.64%提高到39.89%,研究表明溶出工艺同步实现了熟料中铝、钠的回收和铁的富集.再者,处理后溶出渣较熟料减量近16%(以铝和钠溶出率测算),且属于非危险性废物.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预富集技术在无机痕量分析中的应用,概述了国内外最新进展,介绍了主要技术及方法的特点,大量文献表明预富集技术用于痕量分析取得满意的效果,降低了检测限,提高了灵敏度。  相似文献   
7.
萃取-催化氧化光度法测定生物体中H2O2含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萃取-催化氧化光度法测定生物体中H2O2含量的新方法.用稀土催化H2O2产生羟基自由基以氧化二苯基碳酰二肼,生成红色二苯基碳酰腙,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63.0nm;当二苯基碳酰二肼浓度一定时,△A563与H2O2含量呈量效关系.在0~30μmol/L H2O2 含量范围内,该法能简单、快速、精确地测定生物样品中H2O2实际含量.  相似文献   
8.
西藏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戴明新 《交通环保》2004,25(3):6-8,35
针对西藏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了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提出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杨慧斌 《环境工程》2001,19(5):59-61
在此较详细地介绍了唐钢一炼钢厂 2× 15 0t转炉煤气回收湿法除尘工艺和系统的技术特点。该系统设计吸收了国内外大型转炉煤气回收的经验。经近 18个月的生产实践 ;认为效果良好 ,煤气回收率近 80 % ,热值近 80 0 0kJ Nm3,放散排放浓度小于 80mg m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Ⅱ套SRU的标定结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技术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装置及其运行状况作出了评价,并提出了一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