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24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TM与MODIS遥感数据的农业旱情监测——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北省冬小麦种植区域为研究区,基于TM和MOD IS遥感数据,利用植被供水指数法确定了研究区旱情等级。首先,将其与遥感解译获得的冬小麦空间分布图叠加得到受灾冬小麦空间分布图;然后以1 km的距离在受灾冬小麦周围做缓冲区,并与通过人口密度模型获得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叠加,得出受灾人口空间分布;最后基于光能利用率改进模型构建粮食产量回归统计模型,得到粮食产量。目的是从粮食产量和作物受灾影响人口两个方面对农业受干旱影响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和定量评价,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防灾、抗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4年研究区:(1)春季受灾面积小,仅占16.4%;(2)旱情较轻,以轻旱为主,占受灾面积的89%;(3)冬小麦种植面积约为23 965.0 km2,受灾面积约606.3 km2,主要位于唐山市和保定市;(4)粮食产量回归统计模型精度达到了87%,冬小麦产量约为11939247 t,单产约为498.8 t/km2。  相似文献   
2.
3.
基于市域尺度的中国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的时空耦合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肥施用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粮食产量增加、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导致了生态环境退化,当前亟需辨明化肥施用与粮食生产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以便为维护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提供有效的对策。以中国336个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分析2005-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的时空耦合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发现:(1)2005-2015年中国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化肥施用量的区内差异呈“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销区”递减态势;而粮食产量的区域差异总体趋于增大,且呈“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销区”递增态势。(2)化肥施用量增幅大致呈“东—中—西”阶梯式递增的趋势,而粮食产量增幅呈明显的南北分异特征。(3)从空间分布来看,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以“双高区”为主,胡焕庸线以西地区以“双低区”为主,且“低效施肥区”收缩,“他因素影响区”扩张。(4)期间,粮肥耦合关系以“双增型”为主,其他类型为辅,粮肥耦合关系主要向“双增型”与“他因素影响型”转变。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在全国均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近25年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可为我国粮食安全及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长江流域县域粮食产量、户籍人口数据、农业化肥使用量和粮食播种面积(740个区县),运用粮食变化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长江流域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东西差异显著,年均增长率为0.5%,上中下游依次为0.6%、0.8%和 -0.7%;上游为劣势区,中游为优势增长区,下游为减弱区。(2)粮食产量冷点聚类一直分布在上游地区,聚类格局在2000年左右由西南边界的“L”型转变为西北倒“L”型;下游江淮地区与太湖平原的热点集聚在2000年后消失,且长期处于减产状态;人均粮食占有量与粮食产量时空格局演变呈较高的空间相似性,2000年为流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格局发生变化的转折点。(3)1990~2015年长江流域一般余粮县和重要余粮县重心呈现出“南下西移”态势,缺粮县和供需紧平衡县重心发生了“从南向北、从西向东”迁移变化。(4)粮食播种面积和农业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生产均具显著性正向效益。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生产第一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1/10左右,在我国粮食安全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河南省小麦总产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0年稳居全国首位。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2012,(4):2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安全生产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2011年更是创造了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正农民盲目、片面、过量施用农药,不仅没有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反而逐渐暴露出农田环境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病虫草害抗性增加和农田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经过8年多的艰苦探索,我们采取预防为主,结合"物理+生物"方法,在害虫雌虫阶段即开始控制产卵,作物生长季节全期控制,逐渐恢复生态平衡,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虫害问题基本解决。一遍农药不打,周年粮食产量与打5遍农药的产量仅相差4%。  相似文献   
8.
华北引黄灌区粮食产量与农业土壤资源质量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可以更好地掌握农田生产力和土壤质量情况,对农业资源合理配置以及提高生产力可持续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华北平原引黄灌区下游农田作物产量数据和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对华北平原引黄灌区下游作物产量的演变以及有机质和养分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阐明该地区作物产量、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灌区的农田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和时空差异。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农田生产力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冬小麦高产田分布在黄河下游北岸中部地区的齐河县和下游南岸三个县,范围是6084.0~6861.0 kg/hm2,夏玉米产量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其中齐河县的产量最高,为7524.0 kg/hm2。灌区农田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最高的德州市分别为16.30 g/kg和202.40 mg/kg,全氮含量最高的淄博市为1.17 g/kg,有效磷含量最高的泰安市为34.56 mg/kg。研究表明,灌区的生产力水平一直不断在提升,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掌握养分分布特征和土壤肥力的空间差异来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可为今后该地区实现精准农业和高产稳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干旱灾害的农业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宏平  张汝鹤 《灾害学》1998,13(4):57-61
分析了陕西干旱发生的时空规律,以缺水率划分干旱标准,评价陕西各季农业干旱状况,并对1949~1990年共42a粮食产量序列进行滑动平均模拟,以粮食减产百分率评估全省干旱灾害等级,得出干旱损失评估模式,使陕西干旱灾害的评估由定性到定量,为其它灾害的定量评估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
邬舒静 《灾害学》2016,(4):65-69
根据2005-2014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统计资料,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安徽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安徽省粮食生产的科学决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结果表明:①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的交替发生,是导致安徽省粮食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的两个最主要因素;②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但安徽省粮食产量依旧保持着持续上升趋势;③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的受灾面积每扩大1000hm2,全省粮食产量将会减少370kg,并且各地级市的粮食安全自我保障能力不同,从强到弱依次为:六安市、滁州市、安庆市、合肥市、淮南市、阜阳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池州市、宣城市、铜陵市、黄山市、亳州市、蚌埠市、淮北市、宿州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