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4篇
基础理论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怡君 《环境工程》2017,35(4):55-59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解决传统微生物分析成本高、速度慢、准确度较低和灵敏度较差等缺点。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供水工程中主要用于水中细菌、病毒、原生动物、蠕虫等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以及管网微生物种群的分析,在污水处理中主要用于脱氮除磷过程菌群数量和空间分布的剖析、污泥膨胀成因分析以及监测微生物种群多样性来优化处理工艺。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深入研究将进一步促进水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电化学处理改善剩余污泥脱水性能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毛细吸水时间(CST)作为衡量污泥脱水性能的指标,采用铱/二氧化钌电极板为阳极、钛/二氧化钌网状极板为阴极,对剩余污泥进行电化学处理,考察了电压、处理时间等因素对剩余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压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较大,当电压为30V、极板间距为4cm、搅拌速率为100r.min-1、处理30min条件下污泥调理...  相似文献   
3.
提高市政污泥脱水性能是当前污泥预处理中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以毛细吸水时间(CST)作为衡量污泥预处理中脱水性能的指标,选用钛/二氧化铅网状极板为阴、阳电极,研究了电解电压、极板间距、电解质种类及电解质投加量等因素对电化学预处理市政污泥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压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较大,在电压为20 V、极板间距为2 cm、电解质为0.6 g Na Cl的条件下,电化学处理市政污泥20 min效果最佳,污泥的CST下降率在90%以上.进一步探究表明,电解过程中污泥菌胶团结构首先被破坏,释放大量结合水,且菌胶团内的蛋白质和多聚糖释放到上清液中,二者浓度先升高;随后二者部分氧化分解,浓度降低,从而有效提高市政污泥脱水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雷电脉冲电流在导体表面的分布情况,研制了巨磁阻(Giant Magneto Resisti ve,GMR)表面电流测量系统,利用该系统对平面薄铝板表面脉冲电流密度进行了测量研究。为验证测量结果,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和CST软件分别进行了相应的数值分析和仿真计算,取得与测量相一致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雷电流在弧面表面分布情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不同调理方案下污泥脱水性能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刘欢  杨家宽  时亚飞  李野  何姝 《环境科学》2011,32(11):3394-3399
污泥脱水性能评价指标选取不同导致目前调理剂难以进行比选.以聚丙烯酰胺(PAM)、FeCl3及无机复合物等几种常用的调理剂为例,通过测定调理后污泥比阻(SRF)、毛细吸水时间(CST)、污泥沉降性能、泥饼含水率及污泥脱水率5个常用评价指标,探讨了各种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分别使用不同种类和不同投加量的调理剂时,SRF与CST具有良好的正线性相关性(R2分别为0.96、0.93).SRF及CST均能准确地反映污泥板框压滤脱水性能,但不能很好地预测离心脱水效果.污泥的沉降性能与SRF、CST大致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由于泥饼含水率与脱水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存在对应性,因此优选调理剂时,建议综合考虑泥饼含水率和脱水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目前较为流行的三种仿真工具来对电动汽车辐射源进行仿真分析,运用MATLAB的simulink模块对汽车电池模型等效电路进行模型的搭建与仿真分析电路电流,得到电流的表达式和仿真图,再根据对电流图形进行曲线拟合,得到电流的近似表达式。把表达式当作是时间的函数,这样就可以将电池工作时的电流导入到CST中并作为激励源进行空间的仿真分析,得到电磁波的分布图。  相似文献   
7.
在简单介绍RS105试验项目的基础上,利用CST微波工作室仿真了试验装置中场的分布,通过仿真结果与测试数据的比较,验证了仿真的有效性;在分析了实际测试过程中引入空间探头支架会对场分布产生影响之后,运用仿真手段来评价该影响,并对支架的设计和制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In this work, the enhanced dewaterabing characteristics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 using Fenton pretreatment was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effectiveness and statistical optimiza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RSM) and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CCD)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and opt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ortant operational parameters, i.e., H202 concentrations, Fe2+ concentrations and initial pH values. A significant quadratic polynomial model was obtained (R2= 0.9189) with capillary suction time (CST) reduction efficiency as the response. Numerical optimization based on desirability function was carried out. The optimum values for H202, Fe2, and initial pH were found to be 178 mg-g-1 VSS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 211mg.gI VSS and 3.8, respectively, at which CST reduction efficiency of 98.25% could be achieved. This complied well with those predicted by the established polynomial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enton pretreatment 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advanced waste activated sludge dewatering. The enhancement of sludge dewaterability by Fenton's reagent lies in the migration of sludge bound water due to the disintegration of sludge flocs and microbial cells lysis.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