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138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建材行业环境标志制度经过10多年的发展,200多家企业的550多种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其产品涵盖了建材行业的涂料、人造板、粘合剂、家具、卫生陶瓷等方面.这必将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特别是在应对与环境相关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实现全球与国家环境保护目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环境标志计划与中国循环经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污染排放,既生态经济。环境标志计划以生命周期评价为理论基础,对产品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环境标志计划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晓杨 《环境》2001,(3):8-8
这些图案你认识吗?它们是一些国家的环境标志环境标志通过国家权威机构认证,获得环境标志的产品被称为绿色产品。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环境标志制度的国家,早在1978年,当时的联邦德国就开始了被称为“蓝色天使”的环境标志认证工作,目前德国已经对国内市场上的75类4500种以上的产品颁发了  相似文献   
4.
董文茂 《环境》2006,(10):52-53
9月初,一场打击假冒中国环境标志产品的“绿色风暴”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本次行动由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秘书处、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认证中心联合发起,在具体行动过程中,将会同各地工商、质量监督等执法部门联合进行。  相似文献   
5.
实施环境标志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企业不断改进产品环境行为,营造绿色消费机制.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环境标志诞生于1993年.是为响应1992年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生态标签运动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国家认证到国际标准认证的10年历程。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54项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种类,  相似文献   
6.
中国环境标志计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瑜 《环境》1996,(3):16-17
  相似文献   
7.
涂新耀 《福建环境》1997,14(1):15-15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环保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社会对加强环保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环境包装或在生产商品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以满足国际市场对环保法规的要求和消费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周维  赵峰 《环境保护》1994,(1):17-18
环境标志是由政府的环境管理部门依据有关的环境法律、环境标准及规定,向某些产品颁发的一种特殊标志.它标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处置的整个过程,均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损害极小,同时,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本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上第一个环境标志在联邦德国诞生,并赋以其一个充满诗意和希望的名字——“蓝色天使”计划.加拿大、日本于1988年开始制定环境标志规划,加拿大称其为“环境的选择”,日本称为“生态标志”.近几年,挪威、瑞典、法国、瑞士、芬兰、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陆续开始实施这一制度.1992年,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环境标志制度若干法律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实施环境标志制度的现状,阐述了在我国推行环境标志制度的意义与作用,并对我国实施环境标制度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及保障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