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黄泛区农民在经历常年的灾荒打击后,其思想观念中某些方面的传统和变异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在黄河泛滥前主要表现为黄泛区农民"候鸟"式的生活方式:长期季节性的在家乡与外地之间往返流动.黄河泛滥后又与之前有不同之处:农民流动群体扩大、不同时期流动群体的年龄差异、返乡时间的延长、在外地定居等等特点;宗族观念突破了传统的牢笼,呈现出逐渐淡漠的趋势;礼俗观念表现为"量变"基础上的传承和不可预见的突发性质变;黄泛区农民的恐慌心理也经历了由严重-稳定-淡化的转变过程,这又影响着黄泛区农民不同时期的生存行为.  相似文献   
2.
空心村问题研究进展与成果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空心村研究近年来开始活跃,产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依据已有的空心村研究,文章采用文献法从空心村界定、空心村的形成机制、空心村形成的影响因素、空心村造成的负面影响、空心村的调控对策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回顾和整理,并对当前空心村研究的拓展提出新的看法。文章认为:空心村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变迁的阶段性外在表现,"空心"并不一定是一种空间形态,而是土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各要素偏离和谐"运行轨道"的结果,是农村多要素"空心"的综合,是农村社会"生态失衡"的体现,是未来新型农村的孕育者。空心村的界定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关联性特征。为了治理空心村,我们需要将目光从"土地"转移到"农民"身上,以人为本,将"增加农民福利作为空心村治理的最终目标",实现农村的顺利转型;而不是以治理空心村之名攫取农村土地用于城市建设,更不是将农民赶上楼。研究表明,现有研究从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空心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采用多学科视角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进行多维度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社区的微观层面研究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反映出空心村的形成机制、变迁逻辑、社会影响、治理方式等,可以作为空心村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手段;农民对空心村的治理意愿、自主实践等是空心村研究中最具生命力的呐喊,在空心村研究中需要引入农民视角;制定空心村的量化指标体系是深入研究空心村的基础,能够保障国家政策有明确的施用对象,在制定空心村指标体系时,可以借鉴贫困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等较为成熟的指数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国外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经验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煤——这种黑色的财富见证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政治风云和社会变迁。煤炭支撑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也给人类带来了难以抹掉的记忆。当人类为自己的工业成就欢欣鼓舞之时,又不得不在污浊的空气中忍受煎熬。50多年前的“伦敦烟雾事件”虽已成久远的历史,但它对今天的世界,尤其对那些正在经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仍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污染环境作为代价,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否则类似的悲剧就会重演。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煤——这种黑色的财富见证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政治风云和社会变迁。煤炭支撑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也给人类带来了难以抹掉的记忆。当人类为自己的工业成就欢欣鼓舞之时,又不得不在污浊的空气中忍受煎熬。50多年前的“伦敦烟雾事件”虽已成久远的历史,但它对今天的世界,尤其对那些正在经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仍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污染环境作为代价,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否则类似的悲剧就会重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