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何如  姚克飞  周俊安 《交通环保》2003,24(Z1):228-231
全面总结了青藏公路整治改建工程环保监理工作,提出了在高原冻土地区修建公路工程如何进行环保监理工作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张路涛 《绿叶》2012,(1):89-95
半个世纪以来,一片荒滩的格尔木,因交通而生,因资源立市。经历过帐蓬城、骆驼城、兵城、汽车城等的变迁,这座被建设者和拓荒人用青春和生命架构而起的年轻的城市,正在逐渐发展成为资源加工转换中心、西部交通枢纽、信息通讯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高原特色旅游中心,走上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公路建设加速了区域的原有侵蚀,为了摸清公路边坡的侵蚀特征,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在青藏公路边坡布设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径流观测小区,进行了两年的观测(2003年和2004年),结果表明:(1)工程措施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其减流(减沙)效益在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别达到3883%(8189%)和48.72%(9581%),其中截排水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一方面说明公路路面来水也是边坡侵蚀的重要动力,有效拦截路面来水将会极大地减少径流和泥沙,另一方面也说明要提高公路边坡土壤侵蚀的预测能力,应该将路面来水作为重要的驱动力之一;(2)植被措施可以起到一定的减流减沙效果,其中人工植被措施有很大的潜力,其减蚀效益都在50%以上;(3)综合措施表现出了极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减流在40%以上,减沙在97%以上),尤其土工格室+植被措施,兼具水土保持与景观双重效益。该研究可以为青藏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设计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洪翩翩 《环境教育》2013,(11):56-56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一段450公里的青藏公路两侧,40名环保志愿者7天捡拾出159187件垃圾。这是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绿色江河等环保组织发起的“清洁青藏线,保护长江源”活动的一个场景。  相似文献   
5.
李启彬  刘丹 《交通环保》2004,25(3):12-13
在对青藏格拉段沿线垃圾污染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加强环境卫生意识的宣传教育和管理,推行污染者付费制度,采用站点垃圾集中堆放、定期清运等措施来避免青藏公路沿线站点的垃圾污染。  相似文献   
6.
公路建设项目景观视觉影响评价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建设的景观视觉影响及其保护措施,是我国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青藏公路改建工程为例,采用矩阵分析的方法,从景观美学质量评价、视觉敏感度分析、工程活动影响等景观视觉影响要素出发,划分了青藏公路沿线的景观保护级别,建立起青藏公路景观视觉影响评价方法,并以公路施工建设中具有代表性的取土场为例,结合视觉冲击强度分级,进行了相关的景观视觉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7.
傅楷翔  贾国栋  余新晓  王旭 《环境科学》2024,45(3):1586-1597
青藏公路沿线生态环境是西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普遍存在数据获取困难、时效性过低及未考虑研究区独特的“高寒盐碱”环境状况等问题.基于GEE平台及研究区独特地理环境,对遥感生态指数(RSEI)进行改进,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一种新的适用于高寒盐碱地区的盐碱遥感生态指数(SRSEI)作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利用ArcGIS 10.3平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在多时空尺度下分析青藏公路那曲至安多段沿线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变异趋势,并探究自然和人为等8个控制因子对SRSEI时空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相较于RSEI,SRSEI对植被更加敏感,对植被稀疏和盐碱化严重地区的分辨能力更强,适合高寒盐碱区生态质量评价.②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尺度上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异性,生态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安多县城,质量等级为优和良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南部那曲地区;时间尺度上32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呈改善趋势,中西部和东南部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对生态环境有很强的改善作用,改善面积1 425.98 km2,占比99.82%.SRSEI均值为0.49,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幅为0.015 7 a-1.③土地利用方式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中驱动力最大的影响因子,多年份平均q值0.1576,环境因子的影响力较低;多因子交互结果显示,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因子在交互作用下均有协同增强的作用,且人为因素的影响力在逐步上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土地利用方式交互作用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交互控制因子.该研究可为那曲至安多段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开车上高原     
沉洲 《安全与健康》2012,(24):40-43
川藏公路并不像传说那么恐怖,青藏公路也不是想象中那么顺畅。川藏线无天险,天险尽在无名处。这是四年前,对世界上立地海拔最高、路况条件最糟、自然灾害最多、前程最变幻莫测的高原之路,我和同伴亲手用车轮"丈量"后,心平气和的盖棺定论。当年,我们报名自驾进藏的越野车队,从一穷二白开始准备了五个月,启程前十天,发起者熄火,两人都心不甘情不  相似文献   
9.
青藏公路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类型多种多样.本文针对高寒草甸生态、高寒草原生态、沼泽湿地生态、砾漠戈壁和高寒荒漠生态、河流生态植被、高寒灌丛生态等类型地区不同生态环境类型,从工程防护、植被恢复和景观恢复等角度提出不同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缓解青藏公路改建完善过程中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冯永锋 《环境教育》2011,(11):23-29
在吴柱等大量环保志愿者的呼吁下,雪花公司也许最终"听从了社情民意",通过"由北向南顺青藏公路穿越大可可西里"的方式,完成了其行动的变通和合法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