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100篇
综合类   107篇
基础理论   8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30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deconstructs popular myths about a sustainable information society. One myth is that telework has reduced the need to travel and hen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reality is that teleworkers make up only a small share of the total workforce, telework can generate new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nce the need for more travelling, work-related travel produces only a small amount of the tot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that the total distance travelled per employee is constantly rising. Another myth is that information economy is weightless and dematerialized which reduces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e energy and resource intensities of the ICT sector are indeed lower than the one of the total economy. The ICT sector also emits less CO2 than the total economy. But the ICT sector constitutes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the total value added and fossil fuel combustion is still the dominant activity of modern industrial economies. Some stakeholders argue that virtual products allow resource, energy, and transport savings. But burning digital music on compact discs and DVDs, printing digital articles and books, etc. results in rebound effects that cause new material and energy impacts, computers have a low life span of 2–3 years, reusable and upgradeable computers and computer equipment are hardly used and might not be as profitable as non-reusable ones, computers are consuming much energy. Alternatives such as energy consumption labels on ICTs and green ICTs that consume less energy contradict dominant economic interests. A sustainable information society is a society that makes use of ICTs and knowledge for fostering a good life for all human beings of curr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by strengthening biological diversity, technological usability, economic wealth for al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all, and cultural wisdom. Achieving a sustainable information society costs, it demands a conscious reduction of profits by not investing in the future of capital, but the future of humans, society, and nature.  相似文献   
2.
利用"3S"技术对古日格斯台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绘制了古日格斯台自然保护区植被图,讨论了其生态多样性和脆弱性,以此作为植被监测与管理的依据,进而对古日格斯台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朱慧君 《环境科技》2003,16(1):18-20
根据浮游及底栖动物种群结构和数量分布特点,对秦皇岛市饮马河水质进行了初步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生物监测技术方法可行,简单直观,与化学监测的结果基本一致。饮马河全程水质属于中-重污染。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柴河旅游区自然地理概况及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以及一些现场调研。结合阿尔山市市区环境大气、哈拉哈河、绰尔河水质监测数据,对柴河旅游区污染物种类、排放进行全面详细分析。并提出了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陈金泉 《环境科技》2004,17(2):36-37
从地表水质现状出发,寻求有利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区域开发规划布局与水质目标管理的科学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为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改善地表水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阿尔山--柴河旅游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出发,探讨了在此进行环境监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媒体演示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研制出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媒体演示系统。该系统以 WINDOWS98窗口环境为平台 ,融图、文、声、像、数据库、动画等多种媒体于一体 ,将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文字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以及三维动画技术集成到计算机中 ,可使原本单调的静态材料变成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 ,全方位展示该保护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相似文献   
8.
根据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从3个准则、24个基层指标因子出发,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德尔菲法、模糊数学法以及层次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进行评价。其中,运用对称贴近度进行各个指标因子排序比较;运用非对称贴近度评价出生态质量、有效管理质量、社会经济价值分别处于较好、较差、较好水平,同时得出周至自然保护区综合水平较好。  相似文献   
9.
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西部极旱荒漠带 ,以保护世界濒危物种———野双峰驼为主要对象 ,同时也保护当地特有的地貌、盐泉、丝绸之路遗迹及其他珍稀动植物物种 ,面积 7 8× 10 4km2 。该保护区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有重大作用。由于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对该保护区的影响逐渐扩大 ,威胁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安全 ,急需加强宣传、建卡、检查、巡护等保护管理措施 ,同时需要提高周边贫困社区人民生活水平 ,强化管制非法采矿业  相似文献   
10.
黄荆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荆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偏湿性常绿阔叶林,有种子植物165科745属1521种,其中裸子植物9科19属24种,被子植物156科726属1497种.该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地质构造,使其成为多种植物地理成分的汇集地,并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亚热带(同纬度)地区保存较好的常绿阔叶林植被群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生态价值.根据近年来的科学考察,认为黄荆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种类丰富、珍稀特有植物较多、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复杂,显示出多方植物交汇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