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乡村空间重构不仅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还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和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其村庄基础设施差,而且由于人口迅速发展,其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对和田地区进行乡村空间重构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依据2015年对和田地区入户调查的1 162份问卷,选取了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职业特征和居住环境特征四个方面的19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选取农户是否愿意整治作为因变量,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迁居至中心村的影响因素和迁居意愿进行了回归分析。对问卷的统计可知,有64%的被调查者表示接受整治。通过与其他区域的调查对比可知,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其中心村整治的进展越快,农民接受整治的意愿也越强烈。相反,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其中心村整治的进展越缓慢,农民接受搬迁的意愿越低。农户是否愿意接受乡村重构,是农户家庭特征、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农户的职业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农户的家庭特征来看,家庭劳动力数量偏少、家庭年收入越高、耕地面积适中的农户,其搬迁意愿是最强烈的。在农户的职业特征中,愿意参与土地流转、有外出务工经验的农户,其搬迁意愿是最强烈的。在环境特征中,若农户对居住环境和现居住村的建设越不满意、居住环境中需要改善的项目越多,农户的搬迁意愿越强烈。因此,对于和田地区来说,在引导居民集中居住的同时,要引导农户流转土地,促进更多人就业,积极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此外,农户对于整治的一个很重要的期望就是改善居住环境,因此在未来的村庄总体建设和规划中,应积极改善村庄内基础设施,并与居住建设同步进行。一直以来,对少数民族聚集区的乡村空间重构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对和田地区中心村的研究,是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空间重构研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dispute between moral economy and rational peasant theories of agrarian societies in application to problems of collective action. The moral-economy theory holds that traditional peasant society is organized cooperatively through shared moral values and communal institutions; while the rational-peasant theory maintains that peasant society shows the mark of rational individual calculation, leading to free-rider problems that undermine successful collective action. This article offers an abstract model of a traditional village and assesses the applicability of recent qualifications of the collective action argument to this model. It will emerge that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embody features that facilitate collective action by rational peasants.  相似文献   
3.
基于WTA的湿地周边农户受偿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实现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公平合理的湿地保护局面的形成,对鄱阳湖湿地周边农户家庭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生态环境的认知、以及基于禁渔期、保护候鸟和封洲禁牧等保护措施的生态补偿意愿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表明:(1)鄱阳湖周边农户的家庭收入与湿地紧密相关,湖区农户具有一定的湿地生态环境认知和生态保护意识;(2)193份有效问卷中愿意接受补偿的比例高达881%,农户户均生态补偿意愿为3399元/(a·户),由此估算出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额约为每年582亿元;(3)Tobit回归模型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受偿意愿受年龄、生态效益的认知及生态保护态度的显著影响,研究认为提高农户的生态保护意识、对湖区农户进行合理的生态补偿是解决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农民工对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制度不健全,遭遇市场风险的农民工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处境艰难。本文分析了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提出了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设想,即以健康保障、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障为主体的过渡性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来衔接城乡社会保障。以适应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以农村发展为视角,城乡一体化为背景。详细分析了京津唐地区农村—城市转型的特征、动力机制和类型。通过分析,文章认为促进京津唐地区农村一城市转型的因素一部分来自于农村内部的改革和发展.一部分来自于中心城市的经济技术辐射。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推进京津唐地区农村-城市转型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代农业信息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户是农业信息消费与需求的重要主体之一,他们对信息化的认知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在对甘肃地区农户样本调查数据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农户人均收入水平、耕地面积、农田水利条件等因素对农户认知农业农村信息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A sample of 300 migrating peasant workers from 15 Chine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sites completed a 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usage of safety footwear. The survey form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nd a total of 12 questions focusing on the workers’ past experience, attitudes, subjective norms and perceived behavioural control were included in the survey. It was found that 92% of the participants did not wear safety footwear while working on construction sites, although more than 91% of them believed that safety footwear would protect the foot from injury; none of the participants had been provided free safety footwear by their employe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employers’ attitud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ir usage of safety footwear, ‘providing free safety footwear’ and ‘comfortability of the safety footwear’ ranking second and third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8.
坡地村落是指分布在山地、丘陵坡面上的村庄,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山区聚落中,是我国乡村聚落的重要类型。西部山区是坡地村落分布的主要地区,"十二五"期间随着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不仅会影响坡地村落的空间重组和人口迁移,也会影响到坡地村落的农户生计和山区区域发展问题。论文以坡地村落空间演进和农户流动为切入口,借助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典型地区的分析,运用GIS和大比例尺地形图分析了坡地村落空间集中和分散的基本特征。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分析,剖析了村落空间演进和人口流动过程中农户耕地资产、收入、基本生活方式等主要生计的改变。结论认为,以减缓生态环境压力、调和人地矛盾和扭转经济贫困为最初目标的人口迁移,总体来说,有着显著的正效应,主要表现在退耕使生态用地比重得到提高、劳动力收入渠道拓宽、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得到显著改善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为调查井工煤矿在岗农民工尘肺病防治现状并提出对策措施,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对4省(市)的83家井工煤矿进行调研,调查内容包括:职业卫生管理现状、职业健康监护与尘肺病诊断资料、X线胸片、农民工基本情况、职业卫生知识知晓情况、社会保险待遇等。调查结果显示:83家井工煤矿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设置率和管理制度制定率均为100%,但制度内容和职业卫生培训缺乏针对性;粉尘危害防治费用平均为吨煤0.18元/月;采煤和掘进工作面的总尘浓度约为1.02~49.5 mg/m3;在岗检查时,农民工肺部异常的检出率高于正式工,在岗农民工疑似尘肺病检出率为7.94%,农民工尘肺病平均发病工龄14.47 a±6.79 a,平均发病年龄42.56岁±5.80岁,与正式工相比,农民工发病工龄短、发病年龄小。因此,建议政府从法规标准建设、探索职业健康责任险、加大监管力度等方面,企业从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源头治理及农民工职业卫生培训等方面,加强农民工尘肺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黄泛区农民在经历常年的灾荒打击后,其思想观念中某些方面的传统和变异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在黄河泛滥前主要表现为黄泛区农民"候鸟"式的生活方式:长期季节性的在家乡与外地之间往返流动.黄河泛滥后又与之前有不同之处:农民流动群体扩大、不同时期流动群体的年龄差异、返乡时间的延长、在外地定居等等特点;宗族观念突破了传统的牢笼,呈现出逐渐淡漠的趋势;礼俗观念表现为"量变"基础上的传承和不可预见的突发性质变;黄泛区农民的恐慌心理也经历了由严重-稳定-淡化的转变过程,这又影响着黄泛区农民不同时期的生存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