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36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CMW(crotonaldehyde manufacturing wastewater,2-丁烯醛生产废水)污染物浓度高、毒性强、直接采用生物法处理难度大.为了降低CMW的生物处理毒性,采用臭氧氧化法对CMW进行脱毒预处理,并通过考察不同臭氧氧化条件对废水CODCr、TOC(总有机碳)、UV254 nm去除率及SMA(specific methanogenic activity,比产甲烷活性)抑制率的影响,获得了优化的臭氧氧化条件,进一步分析了废水脱毒机理.结果表明:①优化的臭氧氧化条件为接触反应时间180 min、初始pH 3.0、反应温度35℃、气相臭氧浓度30.3 mg/L,进气流量500 mL/min;并且在该条件下,CMW中CODCr、TOC和UV254 nm的去除率分别为19.9%、9.9%和70.6%,主要特征有机污染物[包括2-丁烯醛、(E,E)-2,4-己二烯醛、3-(2-甲基-2-丙烯)-5-戊内酯、1,5-二甲基-1-烯-4-羰基-环氧己烷、山梨酸乙酯等]的去除率在74.4%以上.②厌氧产甲烷毒性试验结果显示,CMW的SMA抑制率由臭氧氧化前的82.0%降至臭氧氧化后的47.2%.③反应动力学研究显示,CMW中CODCr、TOC及UV254 nm的去除过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R2分别为0.82、0.97、0.94.研究显示,臭氧氧化预处理可以较好地去除CMW中的特征有机污染物,降低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毒性,是一种可行的脱毒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沈阳市郊区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特征,于2017年8月24日—9月2日采用2,4-二硝基苯肼固相吸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沈阳市郊区醛酮类化合物进行观测分析,利用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荐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部分有毒有害醛酮类化合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并利用比值法对醛酮类化合物的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醛酮类化合物质量浓度日均值范围为23.16~38.38 μg/m3;质量浓度最高的4种醛酮类化合物依次是丙酮、甲醛、正丁醛和乙醛,其质量浓度日均值的平均值分别为8.71、5.90、5.48和2.95 μg/m3.对·OH消耗速率(LOH)贡献较大的醛酮类化合物物种是正丁醛、甲醛和乙醛,臭氧生成潜势贡献(OFP)较大的醛酮类化合物物种是甲醛、正丁醛和乙醛,在研究区影响醛酮类化合物光化学反应活性的物种主要是甲醛、乙醛和正丁醛.研究区观测期间,环境空气中甲醛和乙醛的致癌性风险值分别为1.18×10-5和5.91×10-6,对暴露人群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乙醛的非致癌风险值为0.05,对暴露人群不存在非致癌风险.在研究区的一次臭氧轻度污染过程期间,环境空气中的甲醛和乙醛受天然源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二次转化的影响减弱,甲醛、乙醛和丙酮受到炼焦工业和机动车等人为源排放的影响增强,而正丁醛主要受当地精细化工产业排放的影响.研究显示,沈阳市应加大对炼焦工业、精细化工和机动车来源排放醛酮类化合物的管制,以降低环境空气中活性醛酮类化合物及有毒有害醛酮类化合物的浓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钴(Ⅱ)催化过氧化氢氧化苯基荧光酮的褪色反应,测定了反应级数和表观活化能,建立了测定痕量地的新方法。25℃时本法检出限为29×10-13g/ml,线性范围为0.04~2ng/10ml,催化反应表观活化能为56.15KJ/mol。该方法己用于维生素B12、人发和茶叶中痕量钴的测定.结果满意,相对标准偏差为2.4~3.4%。  相似文献   
4.
张同英 《福建环境》1994,12(4):28-29
本文介绍了异烟酸——吡唑啉酮光度法测定氰化物时,用控制反应时PH范围,保证氯胺T中一定量的有效氯成份,控制显色反应时的温度,氰化物际准溶液的合理保存等几项有效措施来稳定测定灵敏度。  相似文献   
5.
对应用异烟酸 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氰化物的方法进行了补充和改进,提高了海水氰化物测定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pH4.4HAC-NaAc缓冲介质及乳化剂OP存在下,Cr6+与二溴羟基苯基荧光酮(DBHPF)显色反应生成桔红色络合物.该络合物最大吸收位于482nm波长处,表现摩尔吸光系数εmax=3.47×104.络合物配位比为Cr6+:DBHPF=2:3,Cr6+在0-16μg/25mL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方法已用于水样中微量铬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8.
9.
雷莹 《福建环境》2002,19(3):44-46
该文介绍了用无水乙醇或用氢氧化钠代替N,N-二甲基酰胺作溶剂,配制吡唑啉酮显色剂,在异烟酸-吡唑啉酮测定水中氰化物时的应用及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铬(Ⅳ)-2,4-二氯苯基荧光酮(DCIPE)-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体系的显色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pH5.2~7.0范围内,铬与DCIPF及CTMAB形成红色三元胶束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78nm,表现摩尔吸光系数为1.40×10^5I.mol^-1.cm^-1,铬(Ⅵ)含量在0~9.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配合物的组成为Cr(Ⅵ):DCIPF=1:2,拟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