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9篇
基础理论   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坪铺水库集农业灌溉、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防洪、发电、漂木、水产、航运、环保、旅游等综合效益于一身,经济指标优越,建设条件较好,无重大技术难题所扰,投资回收年限不足4年,因此,兴利除害,综合利用,费省效宏是紫坪铺水库的自身优势.成都平原灌区及成都市的经济振兴离不开水和电,因此,需要修建紫坪铺水库。紫坪铺水库自身的综合利用优势又因成都平原灌区及成都市的经济振兴而存在,两者结合将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基于AVHRR的成都平原城市热岛效应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伟  但尚铭  韩力  刘玉磊  黄骅  王晓骏 《四川环境》2007,26(2):26-29,62
作为城市气候主要特征之一的热岛效应有日渐明显的趋势,给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对2000~2006年春季下午NOAA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发现,随着城市的扩张,成都平原城市热岛效应的规模呈扩大趋势。成都市区热岛强度一般为5℃-7℃,局部地方极值可达8℃以上;市中心区热岛强度相对减弱,东部工业区热岛高温区面积逐渐缩小,市区西南部热岛明显发展,致使2003年起热岛次高温区在二、三环路附近大致呈环状分布。热岛演变与近几年城市建设和改造活动密切相关。研究成果为政府相关部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四川环境》2007,26(2):F0004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时期的水利工程,使旱涝灾害频繁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光辉范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灌溉范围由平原延伸到了丘陵,供水对象由农村扩展到了城市,现在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效灌面达1000多万亩。都江堰灌区用占全省5.9%的土地面积,解决了27.5%人口的吃饭问题,支撑了占全省44.3%的国民生产总值,已成为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在我省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油菜地CO2、N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11月至2006年5月采用静态箱法对成都平原典型水稻 - 油菜轮作区油菜地CO2、N2O排放通量进行原位测定.结果表明,CO2排放通量为121.4~1 585.8 mg·m-2·h-1,平均656.8 mg·m-2·h-1;N2O排放通量为18.0~521.0 μg·m-2·h-1,平均168.0 μg·m-2·h-1.在整个油菜生长期内,地下5 cm土壤温度与CO2、N2O排放通量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3种不同处理油菜地CO2、N2O排放通量均为常规处理>无氮处理>裸地处理.土壤温度、施氮和植物生长是影响油菜地CO2、N2O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成都平原城市热岛效应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将AVHRR第4通道数据经过辐射校正,再计算得到等效辐射亮温。用城市与郊区的亮温之差代表热岛温度,并以摄氏温标表示。采用统计、平面等值线和三维立体等方法,统计分析了成都平原12个城市的热岛最大强度!Tmax;分析了成都市白天和夜间城市热岛的动态变化规律,从宏观上形象地展示了成都平原的城市热岛现象及其特点。研究证明:利用NOAA/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城市热岛效应的快速监测和宏观动态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掌握化肥施用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对施肥的精准管理和污染防控意义重大.以往研究多限于人为因素的探讨而缺乏自然地理因素对化肥施用强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分析.基于成都平原23492个点位的化肥调研数据,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探究该区域2010~2015年均氮和磷化肥施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010~2015年均氮和磷化肥施用强度总体处于120~360 kg·hm-2和60~180 kg·hm-2的中低风险强度.高风险强度主要分布在郫都、彭州、什邡、龙泉驿和金堂等粮(果)蔬种植区,相对低值区多分布在南部和东北部;②氮和磷化肥施用强度的块金系数为66.17%和41.60%,其空间分布受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决定,呈中等空间自相关性;③人为和自然因素均对氮和磷化肥施用强度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种植作物类型(细分类)能独立解释12.90%和25.10%的施氮和施磷空间变异,是影响氮和磷施用强度空间分布的主控因子;成土母质的重要性仅次于种植作物类型,且对于施磷强度独立解释能力约是施氮强度的3.6倍.在种植作物类型起主要决定作用时,成土母质仍深刻制约和影响研究区氮和磷化肥施用强度的空间分布.因此,进行化肥施用管理和环境风险分析时需重点考虑种植作物类型和成土母质的综合作用,在磷肥施用方面更应关注成土母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成都平原西郊冬季颗粒物污染特征,采用离子色谱仪对选择点位冬季PM2.5载带进行离子测定。结合空气站点PM2.5、SO2、NO2质量浓度,分析其浓度特征、酸碱度、相关性及主要来源等情况。结果表明:采样期间,该区域大气PM2.5质量浓度均值为73.1μg/m3,主要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均值为27.42μg/m3,占比为37.5%;阴阳离子当量比为1.003,PM2.5呈酸性;二次离子(NH+4、SO42-、NO-3)占总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比值为71.7%且相关性较好,污染期间SNA主要以NH4HSO4和NH4NO3两种形式存在;主成分分析可知燃烧排放、建筑施工扬尘及机动车排放二次转换是造成西郊冬季...  相似文献   
8.
掌握土壤污染物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的前提.基于189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成都平原核心区土壤中w(As)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成土母质、水系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w(As)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中w(As)在3.74~35.32 mg/kg之间,平均值为14.64 mg/kg,其中超过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风险筛查值的采样点仅占总采样点的7.53%.②地累积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As处于无污染至轻度污染状态.③研究区土壤中w(As)总体呈西高东低的趋势,高值主要分布在都江堰市的南部、崇州市的东北部以及邛崃市与新津县接壤处.土壤As的块金系数为26.60%,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④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强,成土母质对土壤中w(As)的影响已经不显著.距水系越近,土壤中w(As)越高.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w(As)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最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w(As)差异显著,表现为园林地>农林地>水稻-小麦轮作>水稻-油菜轮作>水稻-蔬菜轮作.研究显示,成都平原核心区土壤中w(As)总体偏低,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都江堰市的南部、崇州市的东北部和邛崃市与新津县接壤一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As空间变异的影响超过水系和成土母质.   相似文献   
9.
羟基磷灰石对成都平原水稻土中重金属的钝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取成都平原典型农田系统受Cd和Zn复合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淋溶试验和老化试验,探索添加羟基磷灰石对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以及形态分布的影响,羟基磷灰石添加比例(w/w)设置为0%(CK)、1%(P1)、3%(P3)和5%(P5)。结果表明:①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明显降低土壤中Cd和Zn淋失量,P1、P3和P5与CK的Cd累积淋失量(110 μg)相比,降低比例分别为82.7%、92.7%、90.7%,P1、P3和P5与CK的Zn累积淋失量(9.30 mg)相比,降低比例分别为94.8%、97.1%、94.6%;②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显著提高土壤pH,P1、P3和P5的pH分别比CK升高了0.30、0.53、0.95个pH单位;③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和Zn(0.025 mol HCl),相较于CK,P1、P3和P5的有效态Cd含量分别降低了59.0%、94.7%、98.7%,有效态Zn含量分别降低了18.6%、49.6%、87.6%;④添加羟基磷灰石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Cd和Zn含量,增加土壤中残渣态Cd和Zn含量,从而促进Cd和Zn向非活性态转化。本研究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在成都平原区典型农田系统耕地Cd和Zn污染的修复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成都平原区水稻土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环境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的影响,是准确拟合土壤有机碳在垂直方向上的连续变化、开展其三维空间分布模拟和估算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基础.基于171个土壤剖面采样数据,利用指数递减函数拟合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分析成都平原区水稻土有机碳剖面分布的空间变异特征,并探讨成土母质、土壤类型(亚类和土属)、海拔、与河流距离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其空间变异的影响作用,进而揭示环境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0~20、20~40、40~60和60~100 cm土壤有机碳均值分别为19.42、9.59、5.99和5.20 g·kg-1,表现出显著的剖面递减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集中在40 cm以上,占整个土壤剖面的质量分数为72.17%,是研究成都平原区水稻土碳源/汇的关键部分.拟合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的指数递减函数的2类参数呈现出一致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空间相关性;参数C和k的块金系数分别为55.400%和47.671%,表明成都平原区水稻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回归分析揭示,成土母质和土属是影响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的主控因素,但海拔、与河流距离和土地利用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拟合成都平原区水稻土有机碳剖面分布、构建其三维空间预测模型和估算土壤有机碳储量时,应重点考虑成土母质和土属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