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3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1.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历史经验教训,探讨了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关系.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因地制宜地进行植被建设和生态恢复,激励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生态建设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1957-2009年黄土高原地区风速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88个气象站1957-2009年的月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日值资料,采用距平累积法、 5 a趋势滑动法、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等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风速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异等特征。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1957-2009年多年平均风速为2.36 m/s,水蚀区、 水蚀风蚀交错区和风蚀区年均风速分别为2.36、 2.17、 2.60 m/s,年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08 4、 -0.009 4和-0.018 8 m·s-1·a-1,并均通过了0.001的极显著性检验。3个区域均是冬、 春季的平均风速对全年趋势演变贡献率较大,年均风速也均在1981年发生偏强转为偏弱的跃变,20世纪70年代以后平均风速逐渐减小。②黄土高原平均风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最大风速为5级或5级以上的发生日数减少。大风频率从1970年代至2000年代呈显著减少趋势,风蚀区减少幅度最大,减少了10%以上,水蚀风蚀交错区减少1%~5%,到2000年代,大多数站点的大风频率均降低为<2%。③水蚀风蚀交错区和风蚀区年均大风日数较多,而水蚀区和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年均大风日数较少。根据大风年均发生日数,将大风天气划分为大风天气较少区(年均大风日数<10 d)、 较多区(10~50 d)、 多发区(50~100 d)和频发区(>100 d)。大风较多区在黄土高原地区分布最广,其次是较少区,无频发区。70年代至90年代,风蚀区和水蚀风蚀交错区的站点大多为大风较多区,其中70年代中宁和包头为大风多发区;2000年代以后,大部分地区转为大风较少区。  相似文献   
3.
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对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水资源利用率、降水量、人均占有水量和生态用水量作为评价因素,首次对黄土高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大尺度综合评价,并建立灰色拓扑预测模型对其动态变化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四省水资源承载力在1994-2004年间总体上呈缓慢上升趋势,水资源开发潜力呈微弱增大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黄土高原水资源开发已有一定规模,其水环境仍十分脆弱,需要进一步作好节水和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特点,分析了存在的主要生态灾害类型,对生态灾害的减免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森林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50万森林类型图为信息源,以GIS为手段,选择多种景观格局指数,从斑块面积、斑块数、斑块周长和多样性的角度对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景观进行了格局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景观斑块数、面积和周长分布均极不均衡,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较低,反映出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景观异质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生态系统中主要灾害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彭珂珊  张彬 《灾害学》1993,8(3):31-35
农林牧业在黄土高原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根据全区的生态特点,对农业系统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几种主要形式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农林牧业整体建设的综合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的基本思路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俊飚 《青海环境》2001,11(3):103-107
朱Rong基总理针对1998年我国水土流失加剧,致使洪灾造成2251亿元人民币巨大损伤的现实,于1999年8月提出了“退耕不宁(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为根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文章在此背景下,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破耕地水土流失、肥力低下、水源缺乏、灾害频繁等4大总是,根据生态环境危弱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下对策:①提高思想认识;②保证人均一定的农田;③实现农林牧业最佳结合;④提出合理的措施;⑤健全保障机制;⑥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可供同类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参考,为退耕还林(草),搞好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脱贫致富,建设秀美山川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神木市是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城市,对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严重阻碍着居民生产生活和城市发展建设,因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是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解决多因子综合作用对评价精度的影响,根据神木市地质环境及社会经济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分别建立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判断、提取主成分来避免因子间相关性的干扰,计算各因子综合分值得到危险性区划图;首次将改进层次分析(AHP)-CRITIC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应用于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当中,通过该方法计算因子综合权重得到各乡镇易损指数。叠加危险区划图和易损指数图完成神木市地质灾害风险性分区,将风险区划为高、较高、中、较低和低五个等级,分别占全市面积的5.31%、7.72%、14.17%、17.08%和55.72%,表明研究区风险等级中等偏低。可为同类型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该区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以生态旅游为指导。该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开发生态旅游具有类型多样、功能齐全、有利于组合开发的资源优势;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为其提供了政策优势,同时该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开发生态旅游优势明显。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国际、国内及区域市场前景,提出了在该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