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完全免费 | 360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48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报道了长江和辽河沉积物中17种多环芳烃(PAHs)类污染物的含量及分布状况.所研究的长江南京段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总量变化范围为213.8~550.31ng/g(干重),辽河新民段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总量变化范围为 27.45~198.26ng/g(干重).测定结果表明,长江和辽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模式:长江段以南京市下游的沉积物中PAHs含量为最高,而辽河段则以新民市区的沉积物中PAHs含量为最高但总的来说,长江南京段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明显高于辽河新民段沉积物所受的多环芳烃污染. 相似文献
4.
5.
天然环境中多环芳烃的迁移转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1,自引:9,他引:42
多环芳烃(PAH)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天然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概述了天然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从PAH的吸附,挥发,光解和生物转化作用以及对水生动植物的毒性机理,探讨了PAH在天然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研究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2000-2001年在北京联合大学化学学院、中国预防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3个采样点采集北京市PM2.5样品,并对其中无机元素、阴阳离子、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有机物进行测定。以多环芳烃和部分无机组分为示踪物,利用CMB受体模型对PM2.5,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为燃煤、扬尘、机动车排放、建筑尘、生物质燃烧、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及有机物。污染源贡献率随地域变化不大,燃煤、扬尘、生物质燃烧、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与1989-1990年解析结果相比,10年间PM2.5来源发生了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河流、河口及南海北部近海区域多环芳烃(PAHs)分析表明,PAHs总量分布范围在255.9~16670.3ng/g,整体污染水平处于中偏低下水平.分布特征为珠三角河流>伶仃洋>南海;珠江广州段是高污染区;沿南海近海海域4条剖面,随离岸距离增加,浓度下降.西江、伶仃洋及珠江部分站点石油污染比重大,南海近海则受燃烧来源比重大.PAHs来源诊断指标表明,珠江三角河流及伶仃洋更多受石化燃料燃烧的影响,南海近海区则主要受木柴、煤燃烧的影响.与1997年样品的对比表明,多环芳烃污染程度无明显下降,但区域内PAHs来源从以煤燃烧为主转变为以油燃烧为主,这种近期能源结构的转变在沉积速率较快的珠三角河流及伶仃洋表层沉积物中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8.
比较了研究了单一和混合表面活性剂对萘、苊、蒽、菲、芘的增溶作用及其机理。混合表面活性剂/单一表面活性对多环芳烃协同增溶/增溶作用的大小与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浓度、组成及有机溶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在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上,单一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的增溶作用顺序为TritonX100>Brij35>TritonX305,与其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呈负相关;混合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能产生显著的增溶作用,其协同增溶作用顺序为SDS-TritonX305>SDS-Brij35>SDS-TritonX100,协同增溶作用的大小与其中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及多环芳烃的辛醇-水分配系数呈正相关。混合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值降低、溶质在胶束相/水相间分配系数Kmc的增大是产生协同增溶作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胶州湾沉积物中23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PAHs的总含量范围为82~4567ng/g。PAHs总量在表层沉积物中总趋势是东部高于西部,以东岸附近处最大,远离东岸浓度降低,在胶州湾人海口处最低。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有:(1)绝大部分污染源集中在胶州湾东岸;(2)胶州湾的环流系统使东部的污染物很难向西部扩散;(3)沉积物粒度及有机质含量对PAHs含量分布有一定的影响。P/A、PL/PY比值、PAHs环数以及烷基化PAHs表明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几乎全部由人类活动产生,来源为煤炭、木材燃烧、石油类高温裂解及油类污染。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相比,判定为中等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