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超声波原位增渗的地下水中苯酚污染的高效降解
引用本文:李思源, 赵艳, 耿振坤, 吉明秀, 杨胜科, MOHAMED Elouaaziki, 霍心媛, 张平, 马瑞. 基于超声波原位增渗的地下水中苯酚污染的高效降解[J]. 环境工程学报, 2024, 18(6): 1673-1680. doi: 10.12030/j.cjee.202310111
作者姓名:李思源  赵艳  耿振坤  吉明秀  杨胜科  MOHAMED Elouaaziki  霍心媛  张平  马瑞
作者单位:1.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054;; 2.长安大学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5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 (2020YFC18083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200717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21M692736) ;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300102293206)
摘    要:
近年来,石油类有机污染物引起的地下水污染状况日趋严重,在传统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中,药剂的迁移扩散受含水层渗透性及非均质性的影响显著,寻求行之有效的原位增渗方法是提高修复药剂影响半径以及污染物修复效率的关键所在。超声波增渗技术具有对环境扰动小、无二次污染及装置简单易安装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改善煤岩和油层渗透率等领域,以此提高煤气和石油采收率。然而将超声波作为增渗技术应用于地下水原位修复领域的报道甚少,增渗效果和修复机理仍然有待深入研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含水介质施加超声波作用,对比分析超声前后介质中孔径及孔隙连通性的变化、高锰酸钾的运移速率以及苯酚的降解效率,阐明超声波原位增渗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并探讨基于超声原位增渗下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动力学。
结果表明,影响超声波原位增渗效果及有机物污染物降解效率的主要因素有超声作用功率、介质粒径、超声波作用模式以及地下水流速等。超声波原位增渗效果会随着超声作用功率和介质粒径的增大而增强,通过对介质施加500 W的超声波作用150 min,可最大程度地提升高锰酸钾的运移速率达3.02倍;此外,当地下水流速为8.59 cm·d−1时,超声波预处理作用方式可最大程度将苯酚降解率从78.61%提升至91.45%。本研究通过探索超声波原位增渗对修复药剂传输速率以及污染物修复效率的作用机理,可为开拓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 键 词:超声波   原位增渗   地下水有机污染   降解机理   动力学
收稿时间:2023-10-20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