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类分析的颗粒物监测网络优化研究 |
| |
作者姓名: | 张赛鑫 何红弟 魏海蕊 |
| |
作者单位: | 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研究中心, 上海 201306,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研究中心, 上海 201306,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研究中心, 上海 201306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672176,11647077);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14DZ2280200);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学术新人项目(YXR2016037) |
| |
摘 要: | 为了优化香港环境监测网络,收集香港14个监测站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的颗粒物PM_(2.5)、PM_(10)的小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PM_(2.5)进行聚类,并利用日均浓度变化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可将监测站分为4类(A、B、C、D类),A类位于城市郊区,B类则位于港口附近,且A、B类的PM_(2.5)日变化特征均呈现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09:00和21:00。对PM_(10)进行类似分析结果表明,监测站同样可以分为4类,A类位于九龙区,B类则位于港口附近,而且A、B类的PM_(10)日变化双峰分别出现在11:00和20:00左右。说明污染源头及地形的相似致使某些监测站颗粒物浓度的变化出现相同的趋势,导致监测设备的浪费和管理的冗余。建议建立更高效的空气管理系统,将冗余设备转移到其他地区,扩大空气监控区域。对PM_(2.5)/PM_(10)聚类结果表明,将监测站分为4类,B类均属于路边站,C类则位于居民区。同时还发现同类监测站PM_(2.5)/PM_(10)数值变化相同,并且可以用其中一个站的PM_(2.5)和PM_(10)浓度及另一个站的PM_(2.5)或PM_(10)浓度预测PM_(2.5)或PM_(10)浓度,为优化监测资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关 键 词: | 监测网络 聚类分析 PM2.5 PM10 |
收稿时间: | 2016-10-17 |
修稿时间: | 2016-12-23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监测》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监测》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