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伊犁河谷城市群夏季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引用本文:代冉,谷超,徐涛,等.伊犁河谷城市群夏季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23,13(3):909-920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20598
作者姓名:代冉  谷超  徐涛  李新琪  殷宝辉  赵雪艳  郑镇森  韩金保  杨文
作者单位:1.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0922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417004);
摘    要:

为研究伊犁河谷城市群不同城市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组分特征和来源,于2021年7月19—29日,在伊犁河谷城市群的伊宁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简称察县)和霍城县布设6个采样点采集大气PM2.5和PM10样品,对样品中的化学组分(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进行分析,并使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其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伊犁河谷核心区城市群PM2.5和PM10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22.81±2.79)和(58.81±6.95)μg/m3;从空间分布来看,伊宁市和伊宁县的颗粒物浓度相对较高,霍城县和察县的浓度相对较低。
化学组分质量重构结果表明,地壳元素是研究期间PM2.5和PM10的主要组分,占比分别为39.8%和54.1%;其次为有机物,占比分别为33.2%和19.8%;二次无机离子在PM2.5和PM10中也有一定占比,分别为20.2%和10.7%。源解析结果表明,PM2.5主要来自二次颗粒物(29.1%)和扬尘源(28.3%)的贡献,工业源(16.1%)、机动车(10.5%)、燃煤源(9.3%)也均有一定贡献;PM10中则以扬尘源的贡献最大(42.3%),远高于二次颗粒物(14.7%)、工业源(14.1%)、机动车(8.4%)和燃煤源(7.3%)。




关 键 词:PM2.5   PM10   质量重构   源解析   化学质量平衡模型   伊犁河谷
收稿时间:2022-06-08
修稿时间:2022-09-19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工程技术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工程技术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