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重庆典型岩溶区地下河中溶解态正构烷烃、脂肪酸来源、迁移及转化
作者姓名:梁作兵  孙玉川  王尊波  师阳  江泽利  张媚  谢正兰  廖昱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5;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桂林 541004;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XDJK2013B021);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SWU110258);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综合研究项目(12120113006700);重庆市科委院士专项(cstc2013jcyjys20001)
摘    要:为阐述青木关地下河中溶解态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的来源、迁移及转化研究,2013年7月31日、10月25日分别在青木关地下河入口、天窗和出口处进行采样,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中溶解态正构烷烃、脂肪酸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7月和10月样品中溶解态正构烷烃、脂肪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 354、667 ng·L-1和24 203、2 526ng·L-1.溶解态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的含量随地下河运移距离的增加均呈降低的趋势;基于正构烷烃分子特征参数CPI、OEP、Paq和R(ΣC≤20含量与总量的百分比)发现7月青木关地下河中溶解态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细菌等微生物和藻类.10月主要来源于地表水生植物,但随着地下河运移距离的增加,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的贡献逐渐增大;溶解态脂肪酸C16:0比例最高,结合碳峰分布特征显示7月和10月水样中,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为地下河中溶解态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关 键 词:地下河  溶解性有机质  正构烷烃  脂肪酸  生物标志化合物
收稿时间:2015-01-15
修稿时间:2015-03-27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