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不同植被带生态恢复过程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以黄土高原为例
作者姓名:徐红伟  吴阳  乔磊磊  李袁泽  薛萐  瞿晴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 杨凌 712100;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 杨凌 712100;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5BAC01B03);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FY210100);中科院西部青年学者项目(XAB2015A05)
摘    要:为分析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黄土高原从北到南不同纬度梯度分布的3个典型植被类型区域(草原带、森林草原带和森林带)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被类型和恢复年限下的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带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影响显著,大于0.25mm团聚体含量(WR0.25)、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EWMD)、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EGMD)和有机质含量(SOM)整体上均表现为:森林带 > 森林草原带 > 草原带.不同植被带下不同恢复类型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影响不一,森林草原带表现为灌木 > 草地 > 乔木,森林带则表现为乔木 > 草地.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大,各种恢复类型WR0.25EGMD、SOM整体呈逐渐增加趋势,团聚体结构破坏率(PAD)和可蚀性因子(K)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分形维数(D)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植被带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恢复年限,恢复类型与植被带和恢复年限具有较强的交互作用.本研究有利于加强对区域生态恢复过程机理的认识.

关 键 词:黄土高原  植被带  生态恢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收稿时间:2017-11-03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科学》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