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增强修复地下水中PCE的砂箱实验及模拟 |
| |
作者姓名: | 郭琼泽 张烨 姜蓓蕾 郑菲 施小清 徐红霞 吴吉春 |
| |
作者单位: |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表生地球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23;
2.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29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503282,41672229) |
| |
摘 要: | 在石英砂充填的二维砂箱中开展表面活性剂(Tween 80)冲洗四氯乙烯(PCE)的修复实验,基于图像分析技术监测不同污染源区结构条件下NAPL相的去除过程.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实验中缺乏溶解相浓度数据.为此进一步基于UTCHEM数值模拟方法来理解NAPL相和溶解态之间的质量传输过程,并探讨表面活性剂浓度、注入速率等因素对修复效率的影响.综合砂箱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介质均质和非均质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类型DNAPL污染源区结构,表现为离散状PCE与池状PCE体积比(GTP)差异.由于离散状污染物与表面活性剂的接触面积更大,更易被优先去除;初始GTP值越高,污染物的修复速率和修复效率也越高.增大表面活性剂浓度或提高表面活性剂的注入速率,虽然能提高DNAPL的修复速率,但会明显降低表面活性剂的修复效率,实验过程中修复效率降幅可达93%.线性驱动溶解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表面活性剂修复DNAPLs过程,基于数值模拟方法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配比可有效的节省实际污染场址修复经费和时间成本.
|
关 键 词: | Tween 80 四氯乙烯 表面活性剂增强修复 非均质 |
收稿时间: | 2018-01-27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