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采暖季过渡期高时间分辨率细颗粒物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
| |
作者姓名: | 李萌津 张勇 张倩 田杰 李丽 刘卉昆 冉伟康 王启元 |
| |
作者单位: |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西安 710055;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 710061;2.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 710061;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西安 710055;4.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 710061;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安 710061;5.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安 71006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0802501);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23-JC-JQ-2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22JQ-267);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ZDLSF06-07) |
| |
摘 要: | 受到供暖影响,北方城市秋冬季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升高,空气污染加剧.利用气溶胶化学组分监测仪、七波段黑碳仪以及大气多金属元素在线监测仪于2019年10月25日至11月17日在西安市开展高时间分辨率PM2.5化学组分在线监测,分析采暖季过渡期PM2.5 污染特征,同时结合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解析PM2.5 来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ρ(PM2.5)平均值为(78.3±38.5)µg·m-3,主要化学组分为有机物(OA)、二次无机离子(SIA)和粉尘,其占比分别为38.7%、31.6%和21.2%,其中ρ(SO2-4)、ρ(NO-3)和ρ(NH4+)平均值分别为(4.0±3.1)、(14.9±13.7)和(5.8±4.8)µg·m-3,主要金属ρ(K)、ρ(Ca)和ρ(Fe)平均值分别为(1.0±0.4)、(1.5±1.1)和(1.4±0.9)µg·m-3,BC(贡献率为5.7%)、Cl-(贡献率为1.3%)及微量元素(贡献率为1.5%)对PM2.5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在污染发展和维持阶段,OA和SIA浓度的增加幅度可达137.7%~537.0%,在污染消散阶段则仅有粉尘浓度呈增长之势.来源解析结果显示二次源、生物质燃烧源、扬尘源、机动车源、工业源和燃煤源是观测期间PM2.5的主要来源,分别贡献了29.1%、21.1%、15.3%、12.9%、11.4%和10.2%,其中二次源和生物质燃烧源在污染发展和维持阶段贡献率较高,扬尘源在污染消散阶段贡献率较高.
|
关 键 词: | 大气细颗粒物 组分特征 形成机制 来源解析 污染成因 |
收稿时间: | 2023-06-22 |
修稿时间: | 2023-08-01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