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江汉平原石家河谭家岭遗址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
引用本文:吴 立,朱 诚,李 冰,李 枫,孙 伟,王晓翠,刘 辉,孟华平,孙 珏.江汉平原石家河谭家岭遗址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J].地球环境学报,2016(2):140-152.
作者姓名:吴 立  朱 诚  李 冰  李 枫  孙 伟  王晓翠  刘 辉  孟华平  孙 珏
作者单位:1.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省级实验室,芜湖 241002; 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1; 3. 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4. 河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 050024; 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 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 43007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LLQG1422);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41401216,4157117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K08B02);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培育基 ?????金项目(2014glkypy05,2014rcpy13)
摘    要:通过对位于江汉平原北部石家河古城内谭家岭遗址地层孢粉、碳氮地球化学和磁化率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石家河文化早期(4.6—4.4 ka BP),孢粉浓度较高且种类多,特别是喜暖湿的孢粉科属含量较大,植被覆盖较好,说明遗址及周边地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TOC、TN和C/N偏高,δ~(13)C_(org)偏低,表明当时以C_3植物为主,气候较为温暖湿润;该时期遗址区域可能积水较多,磁化率值总体较低,发生过水域面积增大但持续时间不长的变化,石家河古城在防御洪水及外敌入侵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石家河文化中晚期(4.4—4.0 ka BP),孢粉种类和浓度减小,TOC、TN和C/N也持续减小,δ~(13)C_(org)则偏高,气候凉干,降水减少,遗址区域积水减少并逐渐演变成古人的居住用地,受人类活动影响磁化率值明显增高;由于河湖、地下水位下降,石家河古城防御洪水与外侵的功能消失并逐渐废弃。4.2 ka BP前后气候持续凉干,极端灾害事件频繁发生,影响了当地农业和渔猎业的发展,使得石家河文化发展停滞,这是导致本区石家河文化衰落的重要环境因素。

关 键 词:江汉平原  谭家岭遗址  石家河文化  环境考古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of the Tanjialing Neolithic Site in the Shijiahe Ancient City, the Jianghan Plain of Central China
Authors:WU Li  ZHU Cheng  LI Bing  LI Feng  SUN Wei  WANG Xiaocui  LIU Hui  MENG Huaping  SUN Jue
Abstract:
Keywords:Jianghan Plain  Tanjialing Site  Shijiahe Culture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环境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环境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