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SRP-ES方法的淮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以安徽段为例
引用本文:柏跃波, 邓良, 洪欣, 徐立晨, 项超生. 基于SRP-ES方法的淮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以安徽段为例[J]. 环境工程学报, 2024, 18(9): 2625-2636. doi: 10.12030/j.cjee.202405115
作者姓名:柏跃波  邓良  洪欣  徐立晨  项超生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 230601;; 2.安徽省地质测绘技术院,合肥 230022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资源科技项目 (2020-K-15)
摘    要:
淮河流域安徽段旱涝频繁,地貌、土壤和岩性复杂,人口密集,煤炭等矿产开发程度高,使得生态环境脆弱度较高,需对其展开研究。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纳入敏感性-恢复力-压力评价模型,构建评价方法。与以往聚焦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方法相比,该体系亦研究了流域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区域2010、2015、2020年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1) 淮河流域安徽段生态脆弱性以中重度脆弱为主,呈明显的“北高南低”分布格局。 (2) 2010—2020年淮河流域安徽段3个时段的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3.84、3.31、3.63,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0—2020年淮河流域安徽段生态脆弱性区域总体稳定,且有所好转,略微变化区域面积占比为77%,脆弱性降低区面积大于脆弱性增加区面积。
研究区中、东部生态脆弱性先降低后升高。利辛县、霍邱县和寿县中部地区生态脆弱性降低,长丰县东部区域生态脆弱性升高。 (3) 淮河流域安徽段生态脆弱性呈现出强烈的空间正相关特征。低-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霍邱县、寿县和长丰县;高-高值区集中分布在颍州区、颍泉区、颍东区、利辛县、蒙城县和固镇县北部。高-高聚集区域和低-低聚集区域分别向东和向西缓慢迁移。通过该评价体系分析了淮河流域安徽段生态脆弱性变化趋势,为淮河流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 键 词:生态脆弱性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SRP模型   空间自相关分析
收稿时间:2024-05-23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工程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