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中国城市群“圈层”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实证
作者姓名:李治  郭菊娥  李培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系;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西部民生诉求下的碳减排实现途径及扶持政策研究”(编号:7117316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西部城市群碳减排约束条件及减排机理研究”(编号:2013M532067);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浙江省新型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的机理研究”(编号:LQ13G030017);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E08001)
摘    要:借助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利用2000-2011年十大城市群99个城市数据,首先结合城市引力模型来计算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引力强度与中心城市自身引力强度之比来描述城市群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经济联系转化的相对程度,通过给出设定的0.4-0.6之间的边界标准并使获得的比值与之相比较,比较结果可以描述中心城市规模密度及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规模密度转换差异并对城市群圈层结构进行测度;其次在城市层面建立实证模型对城市群圈层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在控制了一系列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后,回归结果显示,城市群由于集聚程度的饱和而出现向外扩张的趋势,随着次一级经济发展带的不断形成,这种循环运动增强了中心城市的影响力,从而使得中心城市和周围城市所在区域形成了表征区域集聚的城市群圈层结构,该圈层结构是在聚集效应和拥挤效应共同作用下通过合理布局从而最终达到降低能源强度的目标。但随着集聚程度的饱和,在0.45边界标准之后,拥挤效应的约束性作用显现,降低能源强度程度显著变小,在0.6边界标准降低能源强度程度达到了最低,控制政府干预的核心影响因素城市市区个数变量发现,行政区经济会间接通过增强行政成本而提高了能源强度,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具有显著的政策含义,通过进一步探寻空间和市场力量共同降低能源强度的可行选择,推动空间节约式的布局道路,使得城市群的层级形成为提升能源效率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实现途径。

关 键 词:经济集聚  拥挤效应  圈层经济结构  能源强度  城市群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