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作者姓名:陈卓鑫  王文龙  郭明明  王天超  郭文召  王文鑫  康宏亮  杨波  赵满
作者单位: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凌 712100;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杨凌 712100; 3.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州 4500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275)
摘    要:通过采集不同地貌部位(塬面、塬坡和沟坡)各土地利用(农地、草地、灌木地和林地)坡面土壤和根系样品,采用综合土壤可蚀性指数(CSEI)评价了植被恢复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地貌部位的CSEI差异显著,沟坡CSEI较塬坡和塬面分别增加8.1%和77.7%。(2)塬面草地、灌木地和林地的CSEI较农地分别降低21.1%、29.2%和28.8%;而塬坡和沟坡林地CSEI均低于其他土地利用。(3)CSEI与粘粒含量、砂粒含量、毛管孔隙度、根重密度、根平均直径、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密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粉粒含量和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粉粒含量、土壤容重和根重密度是影响CSEI的关键因素,其中粉粒含量对CSEI的直接影响最大,而根重密度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对CSEI产生负相关影响。建议在塬面上以灌木作为植被恢复模式的首选,而在塬坡和沟坡上选择以乔木为优势群落的恢复模式对水土流失的控制更为有效。

关 键 词:土壤可蚀性  地貌部位  土地利用  植被恢复  土壤特性  根系特征  黄土高原
收稿时间:2019-04-02
修稿时间:2019-07-05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自然资源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