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对贫困测度与城乡差异 |
| |
引用本文: | 方迎风,周少驰.中国相对贫困测度与城乡差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3):171-180.DOI:10.12062/cpre.20221020 |
| |
作者姓名: | 方迎风 周少驰 |
| |
作者单位: |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后扶贫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动态识别及创新治理研究”(批准号:7200314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解决相对贫困的扶志扶智长效机制研究”(批准号:20&ZD16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
| |
摘 要: | 中国在2020年完成现行贫困标准下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以发展差距为特征的相对贫困问题依然存在,通过降低不平等、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来治理相对贫困问题,对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该研究研究地区发展差异和不平等对中国弱相对贫困标准构建的影响,并对不同地区层次和不同贫困标准下的中国相对贫困分布状况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对贫困标准构建框架,最终使用Shapley分解和Fairlie分解两种方法对中国城乡相对贫困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相对贫困与不平等密切相关,但最终决定于各地区具体的收入分布形态。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对相对贫困线的设定和相对贫困的分布都具有显著影响。中国农村地区相对贫困和不平等程度均高于城镇地区,不论是使用全国统一的还是城乡分设的相对贫困线,农村地区将依然是中国未来扶贫的主战场。收入、工作、生活质量、户主教育和省份是城乡相对贫困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收入和工作解释了2018年城乡相对贫困差异的49.88%,生活质量和户主教育分别解释了10.41%和9.28%。但是不平等和生活成本是城市相对贫困高于农村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加速城乡融合和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以制定相对统一的相对贫困标准为中国未来贫困识别的主要策略,以解决地区和个人两个层次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为目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进行相对贫困的治理。
|
关 键 词: | 相对贫困 不平等 城乡差异 弱相对贫困线 |
收稿时间: | 2022-06-23 |
修稿时间: | 2022-10-30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