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黑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作者姓名:王昱  刘娟娟  冯起  刘蔚  刘贤德  王之君  李宝龙  孔德星
作者单位:1. 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2.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30000; 3. 甘肃省生物质能与太阳能互补供能系统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30050; 4. 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69011);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大项目(18JR4RA002)
摘    要:为了解黑河流域上中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8年8月对研究区域17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调查研究.共鉴定出底栖动物43种,其中节肢动物34种(79.1%),软体动物7种(16.3%),环节动物2种(4.6%);就整个研究区域而言,优势种为大蚊(Tipulidae)、豆娘幼虫(Damselfly)、水蜘蛛(Argyroneta)、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琥珀螺(Suecinea sp.)、白旋螺(Gyraulusalbus),干、支流优势种分布趋势为干流(6种)优于支流(5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7ind/m2和3.7423g/m2现存量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整体上干流(1032ind/m2、60.0963g/m2)大于支流(276ind/m2、3.5233g/m2),物种数干流(36种)大于支流(15种);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布特征为干流大于支流.黑河流域上游支流和中游干流不同河段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呈空间异质性,而多样性指数对物种组成依赖性强,但因黑河流域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程度差异较大,使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不适合黑河水质评价.依据BI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表明,黑河上游支流水质优于中游干流.根据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矩阵分析并结合RDA分析表明:BOD5、水温(WT)、电导率(EC)、DO、溶解性总固体(TDS)、CODMn及盐度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关 键 词:黑河  大型底栖动物  冗余分析  环境因子  水质评价  
收稿时间:2019-08-28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科学》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