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盆地人为源大气污染物网格化排放清单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
| |
作者姓名: | 张凯 于周锁 高宏 黄韬 马建民 章晓冬 王亚男 |
| |
作者单位: | 兰州大学, 甘肃省环境污染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兰州市环境监测站, 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 甘肃省环境污染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 甘肃省环境污染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 甘肃省环境污染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 甘肃省环境污染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 甘肃省环境污染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41371453,D010901);甘肃省民生科技计划项目(No.1503FCMA003);甘肃省科技支撑项目(No.144NKCA039) |
| |
摘 要: | 基于所搜集的兰州盆地各类人为污染源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活动水平数据及其排放因子,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建立了2009年兰州盆地(石油化工城市)1 km×1 km的7种(类)大气污染物网格化排放清单,并对其来源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兰州盆地NOx、SO_2、VOCs、CO、PM_(10)、PM_(2.5)和NH3的排放总量分别为1.2×10~5、8.8×10~4、4.3×10~4、4.1×10~5、9.6×10~4、4.2×10~4和1.4×10~4t;工业燃烧排放是兰州盆地NO_x和SO_2的主要贡献源,分别占其总排放量的85.70%和52.55%;工业非燃烧过程排放是VOCs的最大贡献源,占总排放量的81.25%;工业点源和工业非燃烧过程排放是CO的两大贡献源,分别占其总排放量的33.97%和28.32%;PM_(10)和PM_(2.5)主要来源于工业非燃烧过程,贡献分别为51.09%和55.12%;氮肥使用和禽畜养殖是NH_3排放最大的贡献源,分别占其总排放量的39.20%和30.70%.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以工业源为主要排放源的NO_x、SO_2、VOCs、CO、PM_(10)、PM_(2.5)主要分布在工业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兰州盆地市区一带,NH_3的排放则主要集中在榆中县和皋兰县交界的农村地区.同时,还对2014年工业燃烧源和道路移动源的7种(类)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并与2009年进行了排放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工业污染源的7种(类)污染物排放量与2009年相比平均增幅不高,最高不超过30%,但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却大幅增加,增幅将近1倍.此外,基于排放因子及活动水平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对排放清单的结果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并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对各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了评估.本排放清单的建立,不仅填补了兰州盆地大气污染物网格化排放清单的空白,还可为兰州盆地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更新、区域环境过程、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及大气污染预警技术等相关研究提供基本方法手段及基础数据.
|
关 键 词: | 兰州盆地 大气污染物 网格化排放清单 排放贡献 空间分布特征 |
收稿时间: | 2016-06-20 |
修稿时间: | 2016-09-09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