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慢性低砷暴露对大鼠肠道及菌群的影响研究 |
| |
引用本文: | 左佩佩, 王国泽, 魏绍峰, 罗鹏. 亚慢性低砷暴露对大鼠肠道及菌群的影响研究[J]. 生态毒理学报, 2022, 17(4): 112-121. doi: 10.7524/AJE.1673-5897.20220123001 |
| |
作者姓名: | 左佩佩 王国泽 魏绍峰 罗鹏 |
| |
作者单位: | 1. 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环境污染与疾病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贵阳 550025;;; 2. 贵州省食品营养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 贵阳 55002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2173642,U1812403-6-2-4);;贵州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21]一般134);;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黔教合KY字[2021]008); |
| |
摘 要: | 通过构建低剂量亚砷酸钠中毒SD大鼠模型,初步探究低砷暴露对肠道损伤及菌群的影响。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NC组(正常组)、AS1组(砷染毒12周)、AS2组(砷染毒16周)给予亚砷酸钠1 mg·kg-1灌胃染毒,一周6 d,每天一次,实验终期收集各组大鼠血液和脏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16S rRNA基因检测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显色基质鲎试剂盒检测肝门静脉中内毒素(LPS)水平。结果表明,砷组中结肠的肠绒毛排列紊乱,间隙大,随着砷暴露时间的增加,有炎性细胞的浸润,结肠的长度缩短,肠砷含量逐渐升高,肝门静脉中的LPS水平显著升高(P<0.05)。砷暴露后与正常组相比,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丰度增加;从属水平看在砷暴露组中保护性细菌的丰度减少,如Roseburia、Anaerovoracaceae和Blautia等,增加Faecalibaculum、丹毒丝菌(Erysipelotrichaceae)和Quinella(P<0.05)等条件致病菌的丰度,并且呈现时间依赖性增高。因此,亚慢性低剂量亚砷酸钠诱导大鼠肠道发生损伤,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发生改变。
|
关 键 词: | 亚砷酸钠 SD大鼠 肠道菌群 结肠 炎性 |
收稿时间: | 2022-01-23 |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毒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毒理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