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证据权重与确定性系数合成模型进行钉螺-环境因子的空间关系研究 |
| |
作者姓名: | 马玉宽 赵安 姚忠 |
| |
作者单位: | (1. 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22;;
2.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3. 江西省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6)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60449),江西省教育厅2012年度科技项目(CJJ12185),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32BAB214022) |
| |
摘 要: | 钉螺是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研究钉螺与孳生环境因子的空间关系对采取有效的查螺、灭螺措施有重要的科学和社会价值。以鄱阳湖恒湖农场茶叶港草洲为研究对象,应用证据权重法与确定性系数法合成模型研究植物南荻、苔草、藜蒿、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导电率、海拔高程7个证据因子与"钉螺出现与否"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一定范围内高程的增加易于钉螺孳生;钉螺在湿度相对较大(大于0.35%(m~3/m~3))的环境中分布较少;苔草丰度过大(高于4 368 cm~3/m2)过小(低于1 457 cm~3/m2)都不利于钉螺孳生;钉螺较易孳生在南荻丰度较大(高于2 745 cm~3/m2)的区域;电导率较高(高于0.07 m S/cm)区域钉螺较少;土壤温度在16~20℃范围利于钉螺孳生。在模型预测结果图中,占研究区总面积13.7%的极高易发区的较小范围内预测到82%的钉螺空间分布,评价曲线的曲线下面积高达88.7%,说明模型的预测成功率很高,表明该模型适合研究区域钉螺孳生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空间关系。
|
关 键 词: | 鄱阳湖 钉螺-环境关系 证据权重法 合成模型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