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南京一次大雾过程边界层特征分析
引用本文:谢旻,王明,彭珍,李明高,孙鉴泞,戎春波.南京一次大雾过程边界层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12):47-51.
作者姓名:谢旻  王明  彭珍  李明高  孙鉴泞  戎春波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省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民航江苏空管分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05059,4090500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10CB950704,2010CB428503);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BK2011578);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资助
摘    要:雾、霾影响空气质量,特定气象条件有利于雾、霾形成。利用南京大学仙林综合观测基地的近地层湍流资料以及MICAPS气象资料,分析了2011年11月18日南京一次大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大雾发生前后南京处于高空低压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向南京地区输送充足的水汽,而近地面主要受到低压倒槽的控制,使得近地层相对湿度一直在90%以上。边界层上空(约300~500 m)存在很强很厚的逆温层,近地层动量通量几乎为0,感热通量也几乎为0,表明大雾期间南京地区大气一直处于稳定的边界层中,近地层湍流很微弱,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维持。能谱分析表明,能谱高频段满足-2/3率,但中低频率部分可能由于非均匀下垫面地形的影响,分布比较杂乱。

关 键 词:  边界层  逆温层  湍流通量  能谱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